如何获得财务保障?好消息是,这个问题有答案。那坏消息是?这个过程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行销学专家史考特.盖洛威认为关于市场与创造财富的各种资讯,可以参考以下原则。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荣格心理分析师詹姆斯.霍利斯,将本书献给正处在人生转折点的你:你并不孤独,只是该先停下来,重新聆听内心,人生的答案就会浮现。当我们与内在指引的源头失联时,成为无法前进的障碍,并以各种症状和梦境的形式出现。唯有展开与自己的深层对话,才能修复创伤。
我们都看过一群猪围着喂食槽抢食的画面。同样的,一大群灵魂在黑色星期五互相推挤争抢一台平面电视的画面,无疑就是这种想要与某个东西深层连结的渴望,即使连结的对象只是某种金属和玻璃组成的物品,它暗示能实现人们的欲望。当青少年的网路使用量受到限制,会经历各种成瘾戒断的症状。的确,我们的文化确实是一种成瘾文化。成瘾是一种重复性反射行为,目的是为了降低当下的压力。
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我们渴求之物只不过是一件物品,而物品无法带给我们持久的满足。需求终于获得满足时,满足感更短暂易逝。如果明白成瘾只是一种反射性的焦虑管理技巧,那么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成瘾行为。我们甚至不需要意识到自己正在焦虑,但我们的心灵知道,于是启动并强化反射性的应对机制。讽刺的是,需求获得满足是极为恐怖的事,因为接下来我们依然需要面对自己赤裸裸、尚未被满足的欲望,以及它无穷尽的需索。
察觉自己对焦虑的反应
每个人都会焦虑,我们都有自己惯用的处理方式,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个令人心烦的影响。换句话说,他们对自己的反射性焦虑管理系统已经习以为常,不假思索,从未察觉这个机制如何系统化的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请你静下心来,想想你如何反射性的“管理”焦虑,或是更精确的形容,你如何一再受到焦虑所掌控。成瘾模式的内在逻辑是,当情绪困扰超出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于是我们透过与某个“他者”连结,可以暂时缓解不安的感觉。举例来说,当你在阅读一本书时,你的房间开始慢慢进水,你完全沉浸在书的内容,所以没有注意到这件事。然而,你的心灵注意到了,并设法缓解这个干扰情况。透过尝试与探索,我们每个人都会寻找一种能让水位(焦虑)暂时下降的行为。若下次再发生同样的情况,我们可能会再次重复先前的行为,无论我们是否察觉到。因此,导致成瘾的“钩子”是:透过反射性管理系统,体验到不安的感觉暂时中止。
真正的自由,来自掌握灵魂而非依附他者
与“他者”连结有助于降低由存在(existential)的孤立、脆弱与依赖引发的不安感觉。对许多人来说,“他者”像是一种物质:食物、酒精、买得到的物品、温暖的身躯。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透过与电视、网路、意识形态、强迫性祷告或念经等令人分心的“连结”,来减少不安的感觉。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个常见的成瘾模式就深植在日常生活中,以致很少注意到它在心理资源应用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个模式就是我们的惯性行为。习惯化是我们使用的一种工具,以熟悉的事物对抗不确定的事情。
请回想一下,当我们在交通尖锋时间遇到塞车、规划好的时间表被打乱,我们会有多么生气。这些实际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其实很小,但我们对这些小事可能会有过度的情绪反应,这透露我们的焦虑遭到引发的征兆。
成瘾的第二个要素是,我们每天的意识生活一再的被不请自来的念头入侵。这些“念头”多数是无意识的,却能激起我们内在的焦虑。举例来说,当某人对食物有某种依恋,他就受到一种强烈且具有存在威胁性的念头支配,也就是“假如我得不到这个东西、这个慰借,在这段黑暗旅程之中,还有什么可以陪伴我?”当我们有意识的思考这个念头,它会显得很奇怪,甚至很可笑,因为这个念头是用物品取代了情绪,但在无意识的象征性世界中,这个人的心灵将他与某个物品(也就是食物)绑在一起,因为那个物品象征了一个有滋养意涵的希望,用来对抗我们每日所处的焦虑之海。
在成瘾文化渗透生活的时代,焦虑往往成为我们反射性行为的驱动力。唯有意识到这些惯性模式,并主动与内心对话,才能挣脱“他者”的依附,回到与自己深层连结的状态。真正的自由,不是拥有更多慰借,而是能在孤独与不安中依然稳住自己。
出自:《穿越中年迷雾》/天下杂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