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9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有限人生,无限赛局

1986年,詹姆斯.卡斯〈James P. Carse〉出版一本深具影响力的畅销书《有限与无限赛局》〈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卡斯认为在生活的每一方面,我们都参与过其中一种赛局。

 

有限赛局有开始跟结束,你参加是为了赢,而且有大家一致同意的规则〈例如:要玩多久、获胜的定义是什么〉。篮球就是一种“有限赛局”,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竞赛,时间内得分最多的球队获胜。如果你还想要玩,可以再打一场,但是第一场已经结束了。这就是有限赛局。

 

另一种是无限赛局,指的是比赛不会结束,也没有一致同意的规则,所以没有赢家或输家。大家投入这种赛局纯粹是为了享受,目标是尽量让赛局一直持续下去。举例来说,婚姻是一种无限赛局,你走入婚姻不是为了跟邻居或朋友比高下,或是比比看谁的婚姻维持得更久。

 

你选择走入婚姻,是因为它带给你的价值。而且请注意,婚姻没有一体适用的规则,每对夫妻经营婚姻的方式都不一样。这是一种需要努力维系,希望能尽量持久的无限赛局。当我们持续下去,其他人会跟着参与。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亲密安全关系都是“无限赛局”

 

和婚姻很像,人跟人之间的交流、社群、信任和亲密安全的关系,全都是无限赛局。我们参与其中,是因为我们从中获得喜悦。亲密安全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努力争输赢是荒谬的,因为你没有办法获胜。值得思考的是,社群变大并不代表获胜;你可以开开心心的生活在一个小而关系深厚、符合你价值观的社群。能参与其中、一同游戏本身就足以奖赏。虽然你玩得愈久,影响力会跟着变大,但这是副产物,不是目标本身。

 

就像作家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指出的,当人或组织投入错误的赛局,结果可能会是毁灭性的。当大众汽车〈Volkswagen〉为了让产品观感更好而伪造汽车废气排放数据,或是富国银行〈Wells Fargo〉为顾客违法开设银行账户,这些做法短期或许有赚头,但是骗局一露馅,两家企业的声誉都遭受惊人的损害。这些企业从事无限赛局的生意,行径却有如在玩有限赛局。他们的目标应该是尽其所能,让赛局能够打得愈久愈好,但企业高层变得贪婪,只想拿到红利奖金,漠视自身行为的后果。

投入「无限赛局」之前,必读5招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社群视为有限赛局,就会把亲密安全关系的体验,变成像是在下一盘棋,错把每个人独有的价值,当做被我们用来达到目的的兵卒。这么一来,我们培养的信任与亲密安全关系会破灭,瞬间瓦解我们花时间努力营造的重要事物。

 

这是艾森伯格、尼德奇、马堤和本书所描绘的其他组织所坚持的事情:他们投入的是一场无限赛局。他们已经了解,通过投入一个社群赛局,可以帮助人们改善生活,也能实现我们自己在意的事物,无论是变得健康、事业成功、宣扬理念,或甚至是找到最好的朋友。

 

这或许表示某些日子,你将跟很棒的新客户、捐赠者或朋友见面并建立关系,而这感觉就像你是获胜的。而其他日子,人们将不会是比赛对手,或是你的成员因为搬到其他城市,无法再参与社群,这个感觉就像你是失败的。恰是此时,记住你在参加什么样的赛局很重要。这跟数字无关;重点在参与、建立关系,以及尽量拉长参与赛局的时间。

 

赛局本身就是赠礼,参与其中,就会带来生命的魔法。以下是我投入无限赛局多年获得的发现,它们曾经帮助了我,希望也能帮助到你。

 

1. 一切皆始于善意

 

如果我们不是立意良善,几乎不可能与他人培养深远的关系与一体感。或许短期能跟人建立起联系,但时间一久,自私的意图就会露馅,导致自己身败名裂,那么我们从中所获得的社会、职业生涯与健康益处,最终都将烟消云散。我不是说我们得纯然的利他。有人要卖我产品没问题,但我希望销售人员把我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举例来说,如果有一个非营利组织希望我支持他们的理念,我总会希望那个组织尊重我的想法。

 

2. 亲密安全的关系、自在的感觉

 

你一定能想象要去见老友的那种期待之情。那种你能天南地北什么都说,不必担心被批评的对象。可惜,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太罕见了。当Google想了解让团队有效率的因素为何,他们进行一个研究,称为“亚里士多德计划”〈Project Aristotle〉。

 

我们通常会想象一个最高效率的团队〈尤其是在Google这样的企业里〉应该是由5到10位来自各专业领域的超级巨星组成。这些超级巨星加起来的智商有十亿,他们三周大就会说话,所以赢得了所有奖项。但研究的发现出乎意料:想要预测一个团队是否为高效团队,排名第一的要素,是所谓的“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

 

有安全感的团队愿意冒险,成员之间不会刻意设下心防。就像我们学过的,脆弱回路能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让我们感觉彼此的关系更紧密。当团队成员具有足够的安全感而愿意说实话,即使成员说错或是犯错,这种团队的整体表现也会胜过那些看起来很强大、内部却缺乏安全感的团队。我的意思并不是指你的社群要开放给每个人参与。谁是你的社群成员取决于你,但重要的是,社群必须让每个成员感到安全、拥有归属感。

 

3. 建立一个平台, 并看见社群成长

 

一个人的社群意识是来自社群整体;这不是靠哪一个人所能给予的东西。相反的,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人们聚在一起,通过一个体验凝聚他们的关系。记住,你的社群已经在那里;他们只是需要方法联系与聚集。你设计一条路径,让大家发现那个方法,到达路径的终点时,他们体验到一种归属感,一种回到家的自在感,以及跟价值观相同的人同在的感觉。这是人人变得更好的来源,也是你培育影响力的来源。

 

4. 提供一场入会体验

 

入会仪式具有一种意义,能让人感到自己克服某个关卡,因此成为社群的新成员。就像我们在大学学生会看见的,入会仪式的过程愈严肃紧张,这个团体就愈有凝聚力。

 

然而,仪式中完全没必要做任何令人痛苦的事〈无论是社交上还是身体上〉。在“创意早晨讲座”,在演讲或表演开始前,你会受邀站起身来,让大家跟你打招呼。这是欢迎所有参与者的常见体验。对影响力人士社群来说,单纯来参加晚宴、一起下厨,这就是入会仪式了。只要完成,他们就属于“圈内人”,可以参加我们的任何沙龙。只要他们进入我们的固定邀请名单,这里永远都欢迎他们。

 

5. 运用ABCD:根据资产的社群发展模式

 

当一家大型企业缺乏一项技能,他们可以雇人,但在社群里,找到特定专才并请他们配合,这个选项就复杂得多。反之,强大的社群倾向会遵循“根据资产的社群发展模式”〈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简称ABCD〉,ABCD模式认为,比起聚焦于成员缺乏的事物,更该从他们当中已经具备的技能和资源中壮大。这个方法让成员能够贡献己力,为自己的成果感到骄傲。

 

最后,我想要指出的是,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或许是一场无限赛局,但这不是说,你需要永远把人们聚在一起。你可能只想尝试办一、两场活动,看你是否觉得享受。你也有别的选项,加入其他社群,一起办活动。无论你的选择为何,要确保这个方式适合你的个性,符合你的目标。

 

我个人更偏好至交好友的聚会;艾森伯格广受大型集会的启迪;你可能会想跟二到三人聚会,或甚至跟某位朋友去健身。为了厘清适合你的社群类型是什么,书中也会介绍每一种社群要做什么事,从社交团体与商业开发,到以理念为基础的社群和公司文化。

 

此外,我们也会探索实体社群与线上社群的差异,毕竟线上社群已经越来越普遍。虽然所有课题对你来说未必能直接套用,但通过实际案例,还是能为我们激发灵感、带来洞见。

 

出自:《影响力法则》/天下文化出版社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