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拉克看来,决定管理效能的因素,不是资本、不是技术,而是经理人的愿景、奉献与正直,因为真正执行管理的是「人」。管理的成败与经理人息息相关。因此,经理人必须扮演模范生角色,除了性格特质,所做所为都很重要,只有肩负作育英才大任的老师可堪比拟。
企业家只需助手协助经营发展到需要管理阶层,这个转变犹如事物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物理学家称之为「相变」(change of phase),即是从一种状态、一种基础结构,跃入另一种状态。企业家史隆的例子显示,这可以在同一个组织中达成。但史隆领导的通用汽车重整也显示,除非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及个别愿景有显着改变,否则不可能达成这种相变。
我们可以把老福特试图运作的企业和史隆设计的企业,分别比拟为两种不同的生物:前者是外覆硬壳的昆虫,后者是有骨架的脊椎动物。根据英国生物学家达西.汤普森(D'Arcy Thompson)的研究显示,外覆硬壳的昆虫只能成长进化到一定尺寸与复杂性。此外,陆地动物必须有骨架,可是骨架并非由昆虫外覆硬壳的基因演化而成,它是一种不同的器官。同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与复杂性,就会需要管理阶层,然而管理阶层虽取代业主企业家的「外壳」架构,却不是继承者,而是替代者。
企业何时会到达必须从「外壳」转变为「骨架」的阶段?大约是在员工人数落在三百人至一千人的规模之间;或更重要的是复杂程度的增加。当许多任务必须以合作、同步、沟通方式执行时,企业就需要经理人及管理阶层,否则情况会失控,计画无法化为行动。更糟糕的情形是,一个计画的不同部分以不同速度与时间朝向不同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产品仍然很优异,人员仍然能干卖力,老板仍有很强的能力与个人力量,但企业将开始慌乱失措、停滞不前。如果不转变成以经理人及管理结构为骨架,企业很快就会走下坡。
就像年轻的西门子、岩崎及列宁一样,亨利‧福特不想要经理人,结果只是误导了经理人,不当指派工作,造成猜忌、低迷士气,公司混乱无章,阻碍或打击管理人员。工作永远躲不掉,管理阶层唯一的选择是把工作做好或做不好。工作做好与否,决定企业将继续生存繁荣,或衰退而一蹶不振。
本文摘自《杜拉克管理学套书》由《天下杂志出版》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