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来说,美国品牌Emeco在1944年推出的“海军椅”(Navy Chair),算一算竟然已经有74年历史,却至今依然生产不辍,而且还衍生不同版本,市场热度一点不减。
丹麦百年品牌Fritz Hansen分别与设计师Hans J. Wegner及Arne Jacobsen合作推出的明式圈椅China chair(1944年)以及蚂蚁椅(Ant Chair,1951年)、蛋形椅(Egg Chair,1958年)、天鹅椅(Swan Chair,1958年),也都有半世纪以上历史,受到尊重与喜爱的程度却依然有增无减,除了持续不断被采用,而且潮味丝毫未减。
当然,美国伊姆斯夫妇(Charles & Ray Eames)的经典躺椅Eames Lounge(1956年)、塑料椅(Eames Plastic Chair,1950);芬兰建筑师阿尔瓦尔.阿尔托(Alvar Aalto)创立Artek品牌推出的曲木矮凳、单椅、躺椅、灯具,动辄都有七十、八十,甚至九十年的历史,证明了设计只要完美,时间再久,还是不会被世人冷落遗忘。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很多经典重生,或多或少经历了材质、生产方式、甚至造型、尺寸上的微调,像是前述的“海军椅”,在原本的铝材经典款之外,也曾在2010年推出号称由111个可口可乐宝特瓶回收制作的特殊版本111 Navy Chair;伊姆斯的塑料椅(Eames Plastic Chair)也经历了由强化聚酯树脂、玻璃纤维,转而改采更耐用的聚丙烯之更迭,尺寸上也将高度稍微垫高,以符合现代居家生活需求。
经典重生 iStore挑战时代再出击
但同样是“经典重生”,由震旦第一代钢柜改款而来的iStore系列,更改幅度却极小,除了命名加上呼应智能时代的i字,色彩统一换上更为清爽的纯白色,犹如“苹果”(Apple Inc)掀起的洗链科技感;钢材则改采符合友善环保原则的原料,制程同样随着时代进步,使用更少的耗能;其他面向则保留几乎已臻完美的原味,维持经典设计原貌。
“其实,我们从合作的日本大厂身上看到,钢柜收纳无论在机能或形式上,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被发展到极致,”震旦家具创新中心分析,震旦第一代钢柜很早就延伸出33种不同品项与机能,除了在制造上讲究细腻用心,耐用程度有目共睹,高效率的收纳与抗震设计,亦是它多年来屹立不摇的主要原因。 随着时代的更迭,现代办公空间的家具配置观念,随着工作形态的变化也悄然受到了改变,尽管钢柜形式早被发展得十分齐备,进行大幅扭转改变的空间不多,不过随着办公室需求的改变,却产生“使用方式”的巨大差别,因此震旦通过洞察现代用户的使用情境,发觉用户痛点,重新梳理办公室用户对钢柜的真正使用需求,让iStore系列以全新姿态再次让人惊艳。
从经典到经典重生,震旦钢柜在众多品项的基础上进行精简,从受市场青睐的款式,再细分发展出符合当今各类用户工作形态的收纳家具。除了材质、尺寸大多维持原样,颜色则从之前的银灰色,变身为充满时尚俐落感的纯白色。此外,外观设计上加大了钢柜的把手,使用时更为轻松顺手。
观念逆转 促成多元空间使用
改变的关键,源自办公室收纳的使用观念大逆转。
在广泛深入研究各知名竞争对手,并比较欧洲、美洲、亚洲等各个指标品牌发展后,震旦家具创新中心发现,全世界各地的办公室配置方式,均不约而同朝向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并从原来的传统与制式中解放出来。
举例来说,过往美国的品牌倾向以隔间或隔板将办公室的每个位置独立出来,产生“屏风工作站”概念,因此柜组很有可能就成为隔间元素,每个上班族的座位周边,就可以找到相对应的钢柜以满足各种收纳需求。
相较之下,地狭人稠的日本都会则完全走出不同流派,由于城区空间比较局促,因此日本商社办公室习惯采用共享收纳柜,钢柜很少散落在座位区中间,多半习惯将柜组叠高为至少两层,并集中区域让柜组靠墙置放。
这样的配置手法,至今仍然可在很多日剧的大商社办公室场景屡见不鲜,显示已成根深蒂固职场文化。 不论是美国、欧洲,或是日本,都可以找出不同的办公室配置偏好,也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认同与工作形态。
但新时代的办公室,早已逐渐打破地缘与文化的界线,而朝向将“为同仁创造幸福感”锁定为室内配置关键准则,也因此iStore在重新定位的过程中,大胆将原本笨重的钢柜变得轻巧,并一跃而为办公室创造休闲感、幸福感的抢眼要角。
让高墙落下 创造更多交流
如何让占据空间的钢柜担起这个重任,从笨重变得轻盈呢? 答案就是不再让它“隐形”,打破过往单纯将之视为隔间,或让其“面壁思过”的呆板角色,让它正大光明进驻工作座位区之间,化身为引人入胜的风景。
尽管电脑、网络兴起后,纸本文件越来越少,一时之间电子化依然无法完全取代纸张在人们生活习惯上的角色,纸本具有一定的便利性,针对各种文件的收纳需求仍然存在。
因此在IT设备与网络工具盛行的今天,钢柜在办公空间的配置方式,如今不一样的“角色”转换,从以往的“隔间”或是“纯粹收纳”取向,转变为“办公室交流催化剂”。 仔细探讨钢柜的形式,其实再单纯不过,无非隔板的组合搭配应用而已,但是根据不同使用方式,却能巧妙各有不同。
“办公空间真的需要那么多储物柜吗?柜组的形式跟用途又是什么?”
钢柜的外观与机能,在重新设计的过程中不断的被思索和定义著。钢柜的使用机能与存在的必要性,在现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必须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才能掌握设计关键。以畅销数十年的震旦第一代钢柜系列为例,多是因应柜组靠墙而立的思维而设计,但在办公形态与使用方式改变下,必须重新检视产品机能存在的必要性。 要解决办公室文件物品的收纳问题,经久耐用、容易移动组合的特性是钢柜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当企业组织不断的成长或转型,钢柜能灵活的支持人们工作的需要,巧妙的应用在各类型的办公环境,不仅为企业节约了再购置收纳家具的成本,相较于木制收纳家具或室内装修,钢柜的经久耐用更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全球逐渐兴起的新思维,是将钢柜组合布置于工作区,不再一味认为将储物柜叠高就可以增加收纳空间或区隔室内空间,反之,越来越多办公室选择高度较低的储物柜,就近配置在办公位的周遭,将单层钢柜当作“轻隔间”之用,甚至形成类似“工作台”的共享协作空间。 柜组化身工作台 集思广益更有效率让方方正正的钢柜变身为另一种共享“桌面”,这思维需要一点想象力,但亦绝非天方夜谭,其实早已成为真实发生的趋势。
我们发现,对于80、90后的新生代工作者来说,交流共享空间特别重要,办公环境中设置可以让人轻松倚靠的工作台面,其实手肘撑着,就很容易变成交流谈天、讨论学习的小空间,就像让人放松的吧台一样。一群人暂离自己的办公桌,共享一张宽敞的台面,摆好手机、笔电、平板,就可以很轻松地分享信息,甚至进行集思广益的脑力激荡。而这个“工作台”无须另外特意购置,由设计完善的钢柜组合起来,就可以立即担当这个重任,也是另类的“一物多用”。
关键在于,办公室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储物空间,改变过往钢柜在办公室的配置习惯,除了让办公室整体视觉可以贯穿,创造空间的通透感,减少压迫;延伸并排的钢柜也可创造出长条形台面,除了可摆置物品,更可“净空”当作工作或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