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8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留才不是靠钱 价值共鸣才永续

一家年营收数十亿的制造业客户问我:“我们给得比别人多,为何人还是留不住?”深入诊断后发现,问题不在钱,而在信任与沟通。当企业忽略了人才的内在驱动,当制度与文化失去共鸣,离职就成为必然。留才,该从价值开始。

Q1:人难招也难留,获利≠留人?

1. 企业文化空洞,人才用脚投票

这家公司导入绩效制度,绩效面谈也定期进行,问题在于制度若没有真正与员工共鸣,就不具备向心力。

许多企业谈“人才”只看外在诱因(薪资、奖金、升迁通道),却忽略内在驱动:“我是否感受到被理解、被需要、被成就?”我常说:人才不是招来的,是吸引来的。这不是鸡汤,而是现实。

 

2. 只靠薪,留不住心

对Z世代来说,赚钱只是基本,“工作意义”与“价值认同”才是核心。Impact Foundation调查指出:超过68%年轻员工表示,如果公司无法说清楚“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他们会考虑离开,找下一家值得投入的公司。这就是企业从“利己”转向“利他驱动”的原因。

有位基金会负责人的提到一句话,深深打动我:“真正聪明的企业,会把每一个利他的动作,转化为获利的正循环。”从商业模式上,就让解决社会问题成为营运的一部分。

 

【问题抛给你!】

你的团队,有这三个危险信号吗?

❶每次绩效面谈都像“交作业”,没人真正敞开心说话

❷优秀人才总是撑不到第二年升迁

❸公司讲了很多愿景,但员工私下却说“那不关我的事。”

 

如果三项中了两项以上,很快地,你可能就将面临人才流失。

 

Q2:如何靠“解决社会痛点”化解人力危机?

“企业最难的事是什么?”多数老板毫不犹豫地回答:“招不到人。”在人才荒的艰难局面下,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不花钱抢人,反过来“培养人”。

 

1. 从抱怨学校不实用,到亲自进入校园“做连结”

这家公司原本每年花大笔预算投放招募广告、办说明会,但效果极差。我建议他们与学校合作职涯辅导课程共创,派高层员工走进教室、邀请学生参与“专案体验”。这不是慈善,不是企业参访,而是把培养未来人才当作营运的一环。一年后发现:

 

•投入最多时间的学生,超过50%在毕业后主动应聘。

•招募成本降低近一半。。

•这群员工的留任率与内部影响力都远高于平均。

本业即公益,不是额外多做什么,而是设计一个能让社会受益的商业模式。

 

2. 解决社会问题,也解决自己的问题

“做好事”会增加企业成本?但现实往往相反——当你解决社会问题,你的获利反而更稳定、更具延续性。想想以下两个场景:

 

•A公司:花200万买广告争取曝光、却换不回应聘者。

•B公司:花200万投入校园专案,产出100个潜在人才库及品牌好感度。

 

【问题抛给你!】

有没有把痛点变成“影响力设计”?

❶你的产品/服务,可以对社会有积极作用,却从没被好好包装或升级?

❷你的痛点(像是招募、离职)是否可用更根本的社会合作模式来转化?

❸从企业视角,设计一个能“自我造血”又能“创造价值”的ESG模组?

 

如果你开始思考这三件事,你就已经走在“利他变现”的第一步。

 

Q3:真正的企业价值是赚得多,还是被记得?

如果明天你的公司消失了,世界会少了什么?过去,企业存在价值被简化为:股东回报、营收报表、EPS数据。在价值重构的时代,真正具备未来生命力的企业,是那些“离开后还会被怀念”的存在。

 

1. “被记得”,是下一个商业竞争力

“影响力”不是你说了多少,而是别人用什么情绪想起你。

•宜家不只是家具,而是那份“平价也能有设计感生活”的价值选择。

•星巴克不是咖啡,而是创造一个“激发人们的潜能,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的空间”。

 

企业所以强大,不只是因为产品好,而是因为他们参与了我们的生活记忆建构,变成了集体经验的一部分。这就是企业影响力的高阶版本“情绪资产 Emotional Capital”。

 

2. 从“短线业绩”到“长线关系”

被记得的企业,往往做对三件事:

•制度设计让人活得更有尊严:不是只给KPI与控制,而是让每位员工在组织中“有位置、有话语、有影响”。

•产品服务真实解决痛点:不是制造需求,而是深入理解问题本质,让人感受到“这东西懂我”。

•品牌姿态带来集体情绪投射:不只是卖东西,而是形成一种“我选择这个品牌,就是选择某种人生立场”。

 

我曾协助一间企业重新定义它的品牌故事,并建立基金会。在半年内面试到职率提升了四倍,最感人的是有人选在面试后反馈:“我第一次觉得,我很想加入一家重视公益与社会责任的公司。”这就是被记得的力量。

 

【问题抛给你!】

你的公司,值得被记得吗?

❶如果有一天公司不再存在,顾客会怀念什么?

❷你的员工,在未来面试时,真心骄傲地说:“我曾经在那里工作”?

❸你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进入别人生命的“重要时刻”中?

 

这些问题,没办法靠广告、数据或营销解决,它需要一场对于“存在意义”的重新选择。就不会被短期流量、财务报表牵着鼻子走。相反我们会问得更深:如何让顾客更安心?如何让员工更成长?如何让社会更进步?这些问题,会反过来带来真正长久的营收与忠诚度。

 

Q4:下一个10年,赢的企业是谁?

回顾过去20年,成功企业往往有个共同特点:它们不只会赚钱,而是能持续创造价值并被社会接纳。未来的竞争,不只是产品、人才,而是价值叙事的竞争。当你能清楚说出:

 

•我们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哪个社会痛点?

•我们的成长,是否让更多人一起变好?

•我们的营运,是否能在不剥削、不牺牲尊严的情况下前进?

 

1. 三句话,写给想“转向利他”的企业经营者

如果你正在思考企业转型、文化重塑或品牌重构,请先记住这三句话:

❶ESG不是附加项,而是商业设计的第一页。

❷人才不是抢来的,是吸引来的。

❸被记得,是未来最强的护城河。

 

三句话决定你是“短线赢者”,还是“长线信任者”。信任这条路不好走——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成为了门槛,也成为了真正竞争力的来源。

 

2. 如果你想开始,这三步是最务实的起点

我分享“利他营运”的三个落地起手式:

 

❶重新定义内部KPI加入EMP(员工满意度)指标:问问每位员工:“你在这份工作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意义感?”定期量化追踪。

❷产品服务导入社会连结设计:不论B2B或B2C,问自己:“这个产品,如何为某一群人带来尊严、自由或安全感?”

❸建立“被记得计划”:邀请顾客、员工、合作伙伴写下“我为什么记得你们”的故事,用这些故事反推企业的营运决策。

这三步,不需要大预算也不需团队,但能打开一条新思维的门。

 

3. 你曾经在哪间公司,感受到“我真的重要”?

•有没有曾在某家公司老板或团队里,感受到“这里值得我留下来”?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刻?

•他们做了什么,让你想记住、甚至想效仿?

 

我们这一代人,正经历一场价值转向,一场“从利己到利他”的革命。愿我们都能参与其中,成为让未来值得期待的人。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