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心脏内科医师表示,天冷可能会引发心肌梗塞、中风,严重甚至会造成猝死。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时死亡率极高,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强化心脏血管保健,医师提醒高风险族群要特别注意。
季节交替是心肌梗塞的好发时期,血管因环境冷空气造成收缩现象,若血管原本就有阻塞时,引发心肌梗塞的机会就会大增,心脏内科主治医师林肇锋表示,正常人的血管具有弹性且有正常口径疏通血液,血液经血管传输到人体,而心肌梗塞是严重且紧急的心脏血管疾病,冠状动脉因阻塞导致血液无法将养分及氧气传送到心肌细胞,在缺乏正常供给的情况下,会导致心脏组织缺损坏死,形成永久性伤害,更有极高的致死风险。
病人年龄层下降值得重视
造成心肌梗塞的原因多与抽烟、糖尿病、高血压与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或家族史有关,即便症状获得良好的控制,也无法将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降至与正常人相同,林肇锋临床经验观察发现,近几年来,心肌梗塞的病人有年轻化趋势,推估可能与抽烟人口年龄层下滑及不当的饮食习惯两者有密切的关联性。
据2023-5月中国健康大数据报告,我国国民患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22%中年人死于心肌梗塞病,报告显示,中国心肌梗塞病死亡率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占40%以上,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每5例死亡就有2例死于心肌梗塞病。
急性发作留意昏、痛、喘
林肇锋表示,心肌梗塞发作最明显的临床表征就是头晕、胸闷、胸痛、喘不过气,患者发作时命在旦夕情况危急,建议民众留意“昏、痛、喘”三字诀,一旦发现周遭有人有此症状,应有高度警觉并紧急送医,才能掌握关键的黄金时间,给予适当的医治。
心肌梗塞急性发作时往往来的又急又快,若错失即时救援的机会,将有极高的致命风险。林肇锋强调,具有冠状动脉照护品质认证的医院均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处理流程,病人经紧急抢救后,住院期间会给予病人适当的卫生教育,有抽烟者要求务必戒烟,因血糖、血压或血脂偏高而导致心肌梗塞者,日后更要遵循医嘱、规律服药并定期回诊。
但因考量到许多病人可能同时因不同疾病而有多重用药问题,林肇锋提醒,病人若对医师开立的药物有任何疑虑,应与医师进行良好沟通,并让医师充分解释不同药物的适应症,如果病人私自减量或停药,心肌梗塞再发作的机率将倍增,不可不慎。
高风险族群检查与治疗
由于心肌梗塞排山倒海而来,病人及家属往往面临极大的冲击,若家族中有心肌梗塞病史者,除了保持规律生活与良好的饮食习惯之外,更担心自己是否有潜藏的危险。拜医学科技进步之赐,针对心肌梗塞高风险族群的风险因子判定,目前除了通过血液常规检查之外,还有影像学检查可以协助找出高风险族群与冠状动脉阻塞的危急程度。
林肇锋表示,从血液常规检查中可以得知血脂与血糖指数是否正常,进一步借由冠状动脉钙化分析或冠状动脉断层扫描影像学检查找出问题。冠状动脉钙化分析结果若大于400,则列为心肌梗塞高风险群,但此项分析无法具体解释冠状动脉阻塞的实际情况,但能借着分析结果了解风险等级。
至于冠状动脉电脑断层扫描则是现阶段判断的重要参考依据,若检查后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依目前实证医学建议要进一步安排心导管检查,采取较为积极的治疗措施。
心肌梗塞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林肇锋指出,若曾有胸闷、胸痛者,应保持高度警戒;此外,不少心肌梗塞病人在急性发作前,也曾有过左手臂或左肩酸麻感,或因反射神经传导现象曾有下额酸麻等先兆,也是常见的“求救讯号”,一定要特别注意。
心肌梗塞恢复期的中医养生观点
病人在急性发作并获得妥善治疗之后,紧接而来的是要面对日常生活中长期的规律作息与饮食控制,除了定期追踪、注意日常生活之外,知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李炎东提出,心肌梗塞与中医的胸痹心痛很相似,可能是气滞血瘀、痰湿、痰瘀、心阳虚等情况造成。
在急性发作立即处理之后,若病人往后生活作息混乱不规律,饮食未能控制妥当,可能会再度出现气滞血瘀的情况,而平日过度劳累也容易造成心阳虚衰,饮食不节制则可能出现痰湿或痰瘀。
李炎东医师说,有心肌梗塞病史者,若发现平日有心胸不适感时,可以先按摩心包经的“内关穴”缓和不适,就是中医所谓的“胸膺内关谋”,平常也可以两掌心互搓,让掌心的“劳宫穴”接受刺激,帮助心血管循环,也可以多按摩“足三里”穴改善肠胃,调理痰湿的体质。
食疗要注意功效与用量
许多民众为了活血化瘀,常会自行服用红花达到活血功效,李炎东特别提醒,红花有藏红花、川红花、西红花之分,藏红花活血效果强,不可大量服用;川红花是中药较常使用的活血药;西红花是食品等级,较无治疗效果,使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至于较为普遍的人参、黄芪等,虽然有不错的补气效果,但过度补气反而可能造成气滞,也可能适得其反,不可不慎。
此外,山楂、荷叶可以助消化,薏苡仁可以祛湿,对痰湿有不错的效果,不过在食用时要注意消化功能,多食无益。
李炎东建议,心肌梗塞抢回一命后的恢复期,病人要特别注意日常饮食与健康的生活形态,除应遵循医师指示接受药物治疗及追踪外,若日常有服用其他药物或食疗等,也应在就医时详细说明,让医师掌握最佳的治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