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销瓷达到历史上的巅峰,但与前朝不同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大多自行设厂烧造,对中国陶瓷需求锐减,而欧洲国家则经由海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成为此时最主要的贸易对象。
清代外销欧洲的瓷器有青花、五彩、粉彩及珐琅彩等品类,既有中国传统样式,也有依欧洲需求所制作的器物,西洋风格十分显著。本文从南京瓷、广彩、碗礁一号瓷器、纹章瓷及外销导向五个重点,介绍清代外销瓷的特色。
一、南京瓷
南京瓷即“南京船货”(Nanking cargo),是从海尔德马尔森号商船打捞出水的瓷器。该船隶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1752年从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途中沉没。根据货运清单记载,船上除有茶叶和黄金之外,还装载了203箱总计239000件的瓷器,打捞出水的瓷器近16万件之多。
在出水的南京瓷中,青花瓷数量最丰富,保存状况也比较好。例如图一之青花汤锅为此批船货之一,锅身呈圆角方形、上宽下窄的盆状,左右两侧附加器耳,上方加盖,盖面隆起,顶部竖立盖钮,表面以青花为饰,青花呈色蓝中带灰,是清代所用钴料的特色。
从造形上来看,此器明显属于欧洲风格,而同时出水的还有许多茶杯、茶碟、咖啡杯碟、巧克力杯碟、牛奶壶、茶壶、平底餐盘、汤盘、碗碟及全套餐具等日用器皿,反映当时欧洲市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类型。
二、广彩瓷
“广彩”又称广州彩瓷,其胎体在景德镇窑厂制作,运至广州之后再施彩绘,低温烧造。此一彩类始于康熙晚期,乾隆以后十分盛行,因为色彩丰富,纹饰构图紧密,又能融合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元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例如图二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清乾隆时期景德镇窑广彩人物图大碗,此器呈敞口、弧壁、深腹、圈足之状,胎体细白,质地极佳,表面用青、红、绿、黄、金、褐、黑等多色颜料绘画花卉图案与开光人物故事图。纹饰内容丰富,图案排列紧凑,绘画笔触精细,颜色缤纷,由于金彩的使用而显得更加绚丽。
广彩主要由欧洲人所定制,常以人物、船舶、港口、旗帜等景象作为纹饰的题材,色泽华丽,全器满工,是外销瓷中的特殊品类。
三、碗礁一号瓷器
“碗礁一号”是清代康熙时期运输外销瓷器的船只,沉没于福建平潭附近海域,船上满载瓷器,虽然经过民众抢捞,水下考古队仍然打捞出一万七千多件瓷器,数量丰富,堪称海底瓷库。
碗礁一号瓷器为清康熙时期景德镇地区的产品,器形有碗、盘、杯、碟、盒等日用器皿,也有体型较大的陈设器物,品类以青花最多,另外还有青花釉里红、青花色釉及五彩器等等,其中可见一些与传统中国瓷器不同的造形及装饰。
例如图三之葫芦瓶由该遗址所出水,瓶口外敞,颈部长而直,腹部呈多节葫芦状,器底具有圈足,口沿涂敷一圈酱釉,颈部和小节葫芦处绘画多层青花,肩部仿哥釉开片,腹部和足墙罩上酱釉,成为多种装饰的组合。
此类多节葫芦瓶是康熙时期的外销品种之一,同一遗址还有巴达维亚瓷碗、高足盖杯、微型瓷器及雏菊纹盘等器物出水,都是专供外销的品类。
四、纹章瓷
“纹章瓷”又称为徽章瓷,是将欧洲王室、贵族、城市、军团、公司或团体的特殊标志画在瓷胎上烧成纹饰的品类,可以彰显个人的身份与地位,属于定制型的外销瓷。
此一瓷类始见于明代晚期,到了清代极为盛行,所施用的彩类除了青花之外,也衍生出五彩、粉彩、珐琅彩及混和多种彩类的广彩等等。例如图四为清代的彩瓷徽章纹盘,此器为大英博物馆藏品,表面以青花、红彩加金绘制纹饰,图案题材来自于西方,盘心用两个家族的徽章组成标志,彩绘颇为华丽。
由于纹章瓷是以订购商提供的样稿为本,依样制作的器物,形制纹饰呈现浓厚的西洋风格,也是外销瓷中颇为特殊的种类。
五、外销导向
清代外销瓷的造形和纹饰与内销瓷器并不相同,尤其是国外定制的商品,往往具有鲜明的西方特征。
例如图五为清代的粉彩荷兰淑女像,此器为大英博物馆藏品,由中国窑厂所生产,胎质和表面釉彩都与中国本地产品一致,但是女子头上戴着蕾丝帽,肩上披着斗篷,身上穿着蕾丝领上衣和长裙,腰间束带,脚穿尖头鞋等荷兰传统服饰,显然是依据国外的图稿所制作而成的,是以外销为导向的产物。
清代外销瓷的数量庞大,器形纹饰丰富,一方面体现清代瓷器的工艺技术,另一方面反映西方的生活与文化,展现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时序入冬,岁末将至,本年度的陶瓷专栏至此告一段落。非常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与指教,希望笔者个人的实务经验与心得分享,能够帮助大家领略中华文物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