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期与西藏、中亚及西亚地区的往来十分频繁,景德镇官窑厂制作许多具有异域风格的瓷器,宣德皇帝承袭此一工艺文化,除了继续制作永乐时期的外来样式之外,也增烧一些新的品类,可见当时中外交流之兴盛,以下择取僧帽壶、军持、笔盒、双耳葫芦扁壶及圆洗等五类器物,说明它们的形纹设计。
一、青花僧帽壶形纹设计
僧帽壶源自于藏传佛教所使用的金属器,因为壶口形似僧侣之帽而得名,有白釉、红釉及青花等品类,青花纹饰随着器身形状分布。
例如图一为宣德时期的青花僧帽壶,此器的壶口前低后高,犹如阶梯一般逐级而上,颈部粗长,肩部外扩,腹部圆鼓向下收窄,底部具有圈足。壶体左侧突出鸭嘴式的尖流,右侧附加宽带式的曲柄,曲柄两端皆以如意云形板为饰。
壶体内外皆有青花纹饰,口沿内侧是穿花龙纹,外侧为带状灵芝纹,颈部和壶流绘满缠枝莲花,二条龙纹一前一后穿梭其间,肩部披覆如意云头纹边框,框内填饰折枝莲花,腰部书写一圈藏文吉祥语,近底部为壼门纹边框内填灵芝纹,足墙勾勒卷草纹,足底有「宣德年制」四字双行双圈款。
此器运用缠枝莲花、如意云头纹及藏文等符号,表现僧帽壶作为藏传佛教器皿的形制意义,腹部大量留白,使环腰处的西藏吉祥语得以凸显出来。
二、青花军持形纹设计
军持属于盛水器,是僧侣和伊斯兰教徒饮水或净手的器具,大约于隋唐时期传入中国之后,造形屡有变化,而宣德青花军持的造形与永乐时期是一致的。
例如图二为宣德时期的青花军持,盘形口,颈部略长,肩部斜溜,腹部外扩,其下有喇叭形高圈足,腹部连接窄管式的长流,流管断面呈菱形,与腹部作V字形黏接,流口与盘形口高度相等。
口沿内侧和窄长的流管绘画缠枝花卉纹,盘形口的根部环绕圆圈点珠纹,颈部和腹部绘画缠枝花卉,近底部装饰一圈青地白花片与壼门纹边框内填莲瓣纹,喇叭形高圈足则以弦纹、简化回纹、花瓣纹、如意云头纹及圆圈点珠纹为饰,颈部横向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所有纹饰配合器形上下排列为多层式的结构,画面丰富瑰丽。类似的器物亦可见于东南亚地区,是外来器形、中国产制且销售海外的贸易商品之一。
三、青花笔盒形纹设计
青花笔盒是宣德时期颇富特色的品类,造形源自于伊斯兰地区的金属笔盒,表面纹饰布局十分繁缛。
例如图三为宣德时期的青花笔盒,此器呈长椭圆形,器身包含盒盖与盒体两部分,二者以子母口扣合。盒内分成三格,圆口格与三角形花口格比较小,海棠口格比较大,可以贮墨、置笔及刀具之存放。
盒体与盒盖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纹饰。盖面中间为菱花形开光,开光内部绘画折枝蕃莲,周边布满卷草纹锦地,折沿处环绕一圈带状花草,盒盖内部描绘岁寒三友图。盒体外壁有四个海棠形开光,开光内部绘画缠枝菊花与蕃莲花,外侧布满六角形锦地,其中一处可见「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向楷书款。
此类器物创烧于永乐时期,当时以釉里红为饰,用青花装饰者始见于宣德时期,都是明朝与伊斯兰地区往来交流的产物。
四、青花双耳葫芦扁壶形纹设计
双耳葫芦扁壶属于贮水器,造形源自于伊斯兰地区的金属器或陶器,青花纹饰配合器身形状布局。
例如图四为宣德时期的青花双耳葫芦扁壶,此器的壶口小而圆,口沿以下外扩为圆鼓状的瓶头,颈部收窄为束腰状的圆颈,腹部呈扁圆形,颈部和肩部附加绶带形双耳,器底有长方形的圈足。
口沿勾勒双弦纹,弦纹下方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向楷书款,瓶头最宽处环绕一圈带状花卉纹,壶腹周边用细笔勾画卷草纹,中间勾画三圈同心圆,内部环列八个三角纹,尖角朝内作为花心,花心外侧环绕层层套叠的花瓣,组成「轮花纹」或「宝相花」之纹样。
此类器物亦创烧于永乐时期,有白釉和青花二类,宣德制器与前朝相仿,但有年款可以作为辨识的依据。
五、青花圆洗形纹设计
圆洗的形状犹如一个腹部略深的圆盆,也是模仿伊斯兰地区金属器的产物,青花纹饰遍布内外,形成「纹满身」的设计。
例如图五为宣德时期的青花圆洗,此器的口沿外敞,腹部略深,外底平整而无釉,口沿内侧环绕一圈串枝花卉纹,内壁绘画缠枝莲花,内底处用细笔勾画一圈回纹作为边框,框内由壼门纹边框组成八瓣式的花形,花瓣内部填饰杂宝纹样。
口沿外侧描绘八束折枝花卉,以相等的距离排列一圈,其间穿插「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器腹外壁绘画莲花、牵牛花及牡丹花所组成的缠枝纹,近底部以一圈菱形纹和圆圈纹相间为饰,无论是形制特徵或满纹布局都与十三、十四世纪的伊斯兰金属洗相似,外来风格十分鲜明。
本年度的宣德青花专题已近尾声,明年开始将从基础而全面性的角度介绍中国古代陶瓷,欢迎读者继续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