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存在德国只有短短14年,但包浩斯学校对后世的改变却是难以想像的,在工业设计、建筑、应用艺术等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今年适逢包浩斯创立一百周年,德国的威玛、德绍、柏林等城市,陆续祭出崭新的包浩斯博物馆或特别规划的展览,有些还延续到2020年,为人们回溯这段延续一世纪的设计传奇。
创建于1919年的「威玛共和」,是德国历史上首次走向共和体制的尝试,当年由德国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创立的包浩斯学校,也在同时兴起,可以说是与「威玛共和」几乎同进退。
从历史轨迹可以看出,包浩斯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包括1919至1925年草创的「威玛时期」、1925至1932年迈向完备的「德绍时期」,以及1932至1933年仓皇结束的「柏林时期」,最后终于不敌纳粹政权压迫宣布解散后,「威玛共和」也在当年划下句点。
前进德国东部 包浩斯设计大本营
循着这个轨迹,设计迷主要可在德国东部的威玛、德绍、柏林这三座城市找到包浩斯遗痕,尤其前两者在1996年被指定为世界遗产点之后,贝尔瑙(Bernau)的德国贸易联盟联合学校遗址也在2017年被加进来,合称为「威玛、德绍和贝尔瑙的包浩斯建筑及其遗址」。而为了百年纪念活动,今年也分别在威玛与德绍这两座城市,建成了两座崭新的包浩斯博物馆。
威玛的包浩斯博物馆(Bauhaus Museum Weimar)抢先在4月起跑,为观众回顾1919年至1926年在当地留下的包浩斯遗迹。这座由德国建筑师Heike Hanada和Benedict Tonon设计的新建筑十分极简,方方正正,毫无缀饰,遥遥呼应包浩斯的主张。
除此之外,威玛还有一幢独特的「号角屋」也在今年五月对外开放,与德国大文豪歌德的花园洋房互相比邻。这栋建于1923年的立方体小屋,是包浩斯教师格奥尔格.穆赫(Georg Muche)为首次包浩斯展览而设计,当时才二十多岁的他,将包浩斯的主张融入所有设计细节中,室内细部与家具则全出自包浩斯工坊,完整传达了对于所谓「现代设计」的理想,成为少数完全落成于包浩斯立校时期的代表性建筑。
德绍最受瞩目 完整呈现包浩斯理想
不过,对于最忠实的设计迷来说,位于威玛与柏林之间的城市德绍(Dessau),才绝对是朝圣重头戏。除了今年九月才刚刚开幕的崭新「德绍包浩斯博物馆」之外,格罗佩斯当初在首次迁校后,于德绍亲自设计的校园经典建筑群,依然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虽然有些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严重损毁,但已在几年前进行重建,同样被列入世界遗产。
在全体师生都投入新校舍筹建的背景下,可看到室内与家具都融入了包浩斯的理想。像是如今已成经典的钢管家具—由马歇尔.布鲁耶、马特.史坦(Mart Stam)以及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等人设计的「悬臂椅」等,便是在此诞生。
走在重现当年的场景,可以遥想1926年包浩斯师生一起学习、工作、生活的样貌,从内部陈设当中,也能体会包浩斯并不如表面上看到那样冷冽、只讲效率,其实在色彩美学的搭配、家具材质的运用上,也有领先时代的可观之处。
柏林最后一战 档案馆精华荟萃
到了包浩斯德国溯源现场的最后一站,则是人文荟萃的首都柏林。包浩斯学校历时14年的历程,亦在这里划下句点。虽然包浩斯在柏林只存于1932到1933年,委身一处废弃的电话工厂勉强延续教学,还来不及留下任何重要建筑,便在纳粹压力下关校。
不过,包浩斯创始者格罗佩斯在1964年设计的「柏林包浩斯档案馆」,则在他去世十年后,于1979年落成,负责收集、展示各种富有历史价值的包浩斯遗产与文物。为了迎接这难得的百年纪念,这座档案馆也经历大规模的翻修与扩建,很值得设计迷前往观览。
综观起来,德国的包浩斯遗址虽然只大致集中在三座主要城市,但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却是无远弗届。如今最能体现包浩斯精神的另一场景,很多人都想不到,竟然会是在中东,而且是在1948年建国以来便纷争不断的犹太国度—以色列。
最想不到的包浩斯 竟然在中东
话说,纳粹的兴起,虽然斩断了包浩斯在德国的延续,但除了一大批师生陆续前往美国发展,主掌各大设计学院教职,让包浩斯的理论与理想,以另一种方式发扬光大;另外还有一批犹太裔建筑师生,则决定落脚巴勒斯坦,参与了以色列建国的风风火火。
最显着的例证,就是以色列门户城市特拉维夫(Tel Aviv),在朝向现代都会的方向规划出发展蓝图后,为逃离迫害而离乡背井的犹太裔建筑师,开始在此设计出一栋又一栋传承包浩斯理想的建筑,形成至今全球最大的包浩斯建筑聚落。
特拉维夫市中心所谓的「白城」(White City),就是由这些怀抱梦想的建筑人设计实践的住宅、商店、剧院等建物组成,2003年也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
整体看来,虽然有些遗迹逐渐落入倾颓,但四千多栋包浩斯建筑,已有一千多幢受到修复保存,而且很多都还在继续使用当中,成为独特无比的文化遗产。
特拉维夫「白城」 为包浩斯留下时代见证
包浩斯的原则之一,就是强调使用机能与价格合宜的建材,恰好十分符合特拉维夫建城初期的需求,于是成为新时代建筑的实验场。
「白城」的很多地标,像是前身为1930年代戏院的Cinema Hotel都是属于这种风格。为了融入当地的风土环境,建筑师先选择了最适合当地沙漠与地中海气候交织的白色,适切反射酷热阳光,形成「白城」的独特景观。
再来,包浩斯建筑在欧洲常见的大片窗户,在此被较小而向内退缩的窗户取代。突出的狭长型阳台,则提供良好的遮阳功能,好让居民享受由海边吹来的微风。平敞的屋顶取代了传统房屋的斜顶,让居民在露台可拥有更多社交空间,享受凉爽的夜晚。而高脚屋的概念,则让住宅底层以柱子架高,除可停驻车辆,也让孩子享有游戏空间,更重要的是能让通风更好,帮助建筑降温。
而在珍视文化遗产的风潮下,特拉维夫市府也于2009年通过立法,致力维修、保护这些经历时间汰选而存活下来的一千多幢包浩斯建筑。德国政府甚至在2015年与特拉维夫市府达成协议,由德方挹注280万欧元,以十年为期协助修复这些体现现代建筑发展的生活遗产,让世人得以见证现代文明发展的轨迹。
ABOUT 亚洲也疯包浩斯
除了暑期开始在松菸文创园设计馆推出「包浩斯 然后呢」主题展至11月,规划4大展区、3大互动装置,完整回顾这项设计运动。另外在「关渡艺术节」系列活动,也由「关渡美术馆」与台北歌德学院合作推出「虚拟包浩斯」互动展,展期直至2020年1月,展现艺文圈对包浩斯纪念热潮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