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2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如何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彼得.杜拉克早在1965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 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的一份报告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其中所述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知识,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及行为科学知识。

彼得.杜拉克也曾提倡“终身学习”的概念,认为人人都将成为“知识工作者”;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彼得·杜拉克的预言成真:Big Data当道,到处都是Open Source,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成为企业的显学,职场人士更要及早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的体系,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终身学习,永不嫌老

終身學習的概念首見於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法爾報告」,1981年,日本提出「終身學習報告書」,美國也在1991年將終身學習納入加教育方針,台灣則在2002年訂立「終身學習法」。終身學習涵蓋的範圍有橫向的正規、在職、非正式教育和直向的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等;任何人只要能善用時間、居安思危、擁抱改變、放下身段、相信自己,都可不受時空限制為自己加值,享受終身學習的無限好處。

 

彼得.杜拉克從未管理過任何事卻發明了管理學,被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雖然他自謙是全世界最糟糕的管理者,美國學院派的管理學者也不把他的著作當一回事兒,但美國布希總統卻頒給他「總統自由獎章」、英特爾的葛洛夫則視他為偶像、UNIQLO的柳井正將他當作指南針、企管界人士言必稱「杜拉克」……等,獲得各方無比的尊崇。彼得.杜拉克一生勤於寫作,96歲往生前還在寫書《The Fiv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You Will Ever Ask About Your Organization.》,留下一個終身學習的典範。

 

現年106歲的趙慕鶴老先生,身體還算硬朗,一切尚可自理;他是40歲逃難到台灣,66歲從教育界退休後,精彩人生才開始 : 75歲居然當起歐洲背包客來,在不會半句英文的情況下,就憑著反應快和觀察入微,竟只花16萬元新台幣就可暢遊英、德、法……等國5個月、體現出「要活就要動」的鐵則;95歲考上台灣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上課從不打瞌睡,風雨無阻3年全勤,98歲畢業時列名金氏世界紀錄;100歲還立志要學習電腦和英文……等;實踐「活到老,學到老」的古訓,立下另一個活生生終身學習的典範。

 

聯合國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改寫老年的定義:80歲以上才能稱為老年人,讓「終身學習」更具可行性和意義;台積電張忠謀也加入提倡的行列,並列出「有目標、有計畫、有紀律」三大原則;有人甚至以「學到老才能活到老」自我警惕;學習真的既不嫌晚也不嫌老!(It is never too late or old to learn.)。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作者以一个“金融老兵”转型“企管顾问”,并以“智能老人”自居,以“生活教练”和“生命管家”自许,期能提供世界级经营智能给职场人士为例,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第一步,是要先将经营智能聚焦在管理、领导、策略和其他四方面,同时能兼顾实务和理论;实务以松下幸之助、杰克.威尔许和王永庆等三位经营之神为主,再参考其他知名人士之经验;理论则师从彼得.杜拉克、肯.布兰佳和麦可.波特等三位大师,再参考其他知名人士之说法;上述几位企业名人和学界名师都是一时之选,都能提供世界级的经营智能。

 

其次,要为跨国的职场人士提供世界级经营智能须以国家为单位,将各国的竞争优势掌握清楚,当然要注意其总体经济及金融发展,并时时以股汇市为念;各国的产业风云及市场趋势会影响到企业与个人,因此,将企业和个人的档案依企业名称和个人姓名按笔划分国内外两大类列管,企业会因做对6件事而成为高绩效企业(HPO),而个人则会因12项自我修练而成为职场赢家(Winner);以人为本的企业所建立的档案很适合运用且颇具参考价值。

 

最后,考量在学历上是台大经济系学士,获美国Temple大学硕士学位,主修金融;目前正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天天向上;在经历上曾服务中国信托25年后,转换跑道到哈佛企管迄今已有13年的经验,并以“永不言退”的精神,努力学习;有这样学经历的企管顾问,年纪愈大愈值钱;若能再成功转型为个人的“生活教练”和“生命管家”,善莫大焉!目前正以李开复的父亲所珍惜的一副对联自勉:“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智慧老人,现身说法

这位职场上的智能老人,小学的第一篇作文《我的志愿》被老师批得满篇通红,尤其“人穷志不穷”更被钦点为佳句,初试啼声就被评为“甲上”,从此喜欢上写作;初中毕业时在校刊上发表一篇离情依依的应景文章《凤凰花再开时》;大学时在班刊上为赋新辞强说愁;也曾将一封邮差误投的信,依正确地址送达,当了一次《义务邮差》有感,发而为文,竟获得中央日报的青睐,并惊动邮局高阶主管的家访;就业时养成将实务经验写成文章发表在公司刊物《中国信托月刊》分享同事的好习惯,小小的文名就这样传开了。

 

因大学同学的介绍,认识了《管理杂志》的总编辑,当时的他正在找能把金融的专业知识用白话说给社会大众听的人,没想到一拍即合,从此成为《管理杂志》的长期专栏作者,先谈银行的实务和金融的创新;再谈投资理财,把经济指标活化成命盘的星星;最后谈起多彩多姿的职涯规划,每个月一篇文章,每二十几篇文章就汇编成册,哈佛企管公司先后出版了《银行开门》、《钱的关系》、《钱的游戏》、《经济命盘》、《生涯管理36计》等五本书。因大学同学的推荐,成为《工商时报》的专栏作家,并结集出版《贷款敲门砖》;后来高宝出版社也兴冲冲地抢着出版《Money专卖店》、《从24封信学管理》等书,就这样洋洋洒洒出版了近十本书,也算是著作等身。

 

从中国信托银行转换跑道到哈佛企管顾问公司担任讲师及“管理杂志”的总编辑,十几年来兢兢业业,专注在管理和领导上;“经济日报”拔刀相助出版《做对6件事,打造高绩效企业》,遂顺理成章地成为它的专栏作者,每隔周五一篇文章迄今不断;“雅书堂”慧眼识英雄,勇敢地出版《赢在起点的12项自我修练》和《不瞎忙的自我管理术》,三本书合称为“职涯三部曲”,为最新的代表作。“震旦月刊”热诚邀约在“经营广场”写专栏;而“金融研训院”院长则认为出身金融业,又有企管顾问的经验,理应是金融研训院的最佳拍档,谈合作先从“台湾银行家”的专栏写起。上述种种因缘际会,还蛮符合智能老人自拟的一副对联:“握珠抱玉未可轻,发迹振藻指日待”。

知识无价,智慧无边

任何人若能建立好“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如附图),则面对浩瀚的海量数据,每天只取一瓢饮,将所需要的数据分门别类,按部就班地归档;要演讲或上课前信手拈来,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好讲稿或好文章;所谓的“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或者说练就一身“沙中淘金”的功夫。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除输入(Input)外,还要有输出(Output),而有渠道发表文章,进行有计划性的写作是不二法门。主动争取在报章杂志开辟专栏的渠道,或至少可在自己的Facebook发表过干瘾;计划性的写作是指将新书的构想发展成一份详细的目录,然后按照目录去写文章,接着一本一本知识无价、智能无边的好书就这样印出来了。

 

这位职场上的智能老人正在憧憬着“第三春”:“在知识经济的大数据时代,掌握新3C趋势,建立个人知识管理,进行十二项修练、做对六件事情、善用两把刷子,突破数字魔障,创造瞬时竞争优势,踏入跨世代、跨专业的领域,享受在轻松中教与学的乐趣。”这是每个有智能的知识工作者的梦想!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