虺龙纹由云纹、谷纹及S纹所组成,头部为主体,四肢或隐或显,因为体型小而以群体形态布满器表,由于排列方式会随著器形而改变,因此产生许多不同的设计。以下选取璧形、玦形、珩形、兽形及兽面等五种类型,介绍春秋虺龙纹的组装方法。
一、璧形器样稿组装
圓形片狀的璧形器,內部透穿一個大圓孔,表面以細小的虺龍紋作裝飾時,會因璧面的寬窄而採用單圈、雙圈或多圈的布局,其共同特色是隨著圓轉的璧面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排列。
例如圖一為春秋晚期的璧形器,此器保留內外二圈邊框,框內浮雕九個虺龍紋,其中六個虺龍紋的頭頂朝向外框,以順時針方向排列一圈,另外三個虺龍紋的頭頂朝向內框,亦作順時針方向排列。
從時鐘的刻度來看,三個頭頂朝內的虺龍紋與三個頭頂朝外的虺龍紋彼此搭檔,以正倒相接、兩兩配伍的形態位於九點至四點之間,另外三個虺龍紋則排列於五點至八點之間,正倒相間、兩兩成雙的組裝方法使單圈式的環狀排列增加不少變化。
二、玦形器样稿组装
玉玦亦呈圆形片状,内部透穿一个大圆孔,器身切割一道缺口,使其造型近似“C”字形,表面的虺龙纹饰亦如璧形器般环状排列,但因造型具有缺口,所以也可作对称性的布局。
例如图二为春秋早期的玉玦,此器用双线阴刻法制作四个虺龙纹。第一个虺龙纹位于缺口之上,圆眼、卷翘鼻,舌头外吐,鼻吻朝向下方;第二个虺龙纹位于缺口之下,翘鼻张口,向上仰望。这二个龙纹后方各有一个虺龙纹,分别以圆眼、翘鼻、吐舌的侧面状紧紧依随。
四个双线虺龙纹以玦口为中轴作对称性的排列,是配合玉玦造型所做的组装。类似的设计亦可见于南阳市西关煤厂墓所出土的玉玦上,提供读者鉴赏的参考。
三、珩形器樣稿組裝
玉珩呈下弦月形,是组佩饰里用来串连上下方玉饰的主干,系带孔多位于中间和左右两端,如此明确的形制功能,对虺龙纹的布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图三为春秋晚期的玉珩,此器呈圆弧状,左右两端制作为翘鼻张口的龙首,眼睛和鼻吻用细扭丝纹及鳞片纹装饰,脸颊雕琢一个形体较小的浮雕虺龙纹,以圆圈纹为眼,翘鼻吐舌,鼻吻朝前,方向与双龙首一致。
龙首之间的弧状器表布满浮雕云谷相杂纹,云纹和谷纹之间穿插带状的细扭丝纹,虽然扭丝纹彼此不相连接,但是横竖相间、左转右撇的构图,却犹如上下穿梭、忽隐忽现的龙身一般,富有动感。
全器包含四个龙纹,皆以中间系带孔为中轴,左右对称。二个形体较大的龙纹与玉珩两端融为一体,成为双龙首的造型,而其张开的龙嘴兼具系带孔的功能,是虺龙纹因应玉珩形制所做的安排。
四、兽形玉饰样稿组装
春秋时期的虺龙纹既装饰在几何性的造型上,也装饰在各种象生玉器上,尤其在玉龙和玉虎等器物上最普遍。
例如图四为春秋晚期的虎形佩,头部雕琢委角长方形的眼睛,足部阴刻短弧线为爪,其余器表布满浮雕云谷相杂纹,但是在玉虎的颈部、腹部、背部、臀部及尾部等处,各有一个小圆圈纹,表示虺龙纹的存在。
虺龙纹位于玉龙或玉虎等动物身上,好像寄生其上一样,笔者称之为〝寄生同体〞,是春秋时期特有的组装方法,如江苏省苏州市真山一号墩一号墓与陜西省宝鸡市益门村二号墓所出土的玉虎都有类似的设计。
五、兽面玉饰样稿组装
春秋时期的兽面玉饰采正面取象,器表除了五官之外,还有虺龙纹样,这些虺龙纹与兽面之间既有寄生同体的关系,还有巧妙的“一纹两用”设计。
例如图五为春秋晚期的玉兽面,此器以方形玉片制作,五官位于中下方,粗长的眉毛向上卷翘,眼睛炯炯有神,鼻梁竖直,额头高隆,顶部如冠,表面雕琢许多浮雕云纹和谷纹,以左右对称的形式排列。
仔细观察兽面的五官和脸颊,其实是由二个头顶相对、鼻吻朝下的虺龙纹组成的,虺龙纹既是纹饰又能表现造型,正是一纹两用的组装形式。
春秋时期的虺龙纹依照器型特征而排列,虽然布局繁密、形体抽象,只要掌握布局的准则,即能体会其中的奥妙。下期将以战国镂空玉饰为例,介绍具象造型的组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