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1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材质多样的汉代玉雕动物

一、赤缟相映的玛瑙兔

玛瑙是一种天然的矿物,其色彩多样、纹理瑰丽,是一种具有很强装饰性的矿石。从西周至汉代,玛瑙的使用都颇为流行,是代替玉料的一种常见材质。由于玛瑙的莫氏硬度在6.5至7之间,比玉的硬度还要略高,在其表面琢磨纹饰的难度也相应较高,因此西周至两汉的大多数玛瑙器都呈现出素面无纹的特点。此次展出的汉代玛瑙兔(上图)周身由红白两色组成,色彩明快艳丽,同时加之玛瑙本身的亮度较高,使得这件文物熠熠生辉,艺术感极强。根据实物的比对,用来制作此件玛瑙兔的原料产地很有可能位于今天四川省的凉山地区。

二、乌润莹光的煤精神兽

煤精的主要成分为碳,其同煤炭的形成过程几乎一致,都是远古树木经过百万年在地下的作用后才得以形成,煤精目前被广义地归入有机宝石一类,我国的辽宁地区是煤精的产地之一。从文献方面考据,《山海经》中就有对煤精的记载——「石涅」;就考古发现而言,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利用煤精制作物品,1973年位于辽宁沈阳的新乐遗址中就出土了圆泡形的煤精装饰品;至两周时期煤精制品仍有发现以耳珰、发饰为多;到了汉代则出现了用煤精制作的圆雕动物,这可谓是煤精制品的一大创新。本次展出的一件煤精兽(下图),雕琢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只仰首啸叫的神兽形象。

三、翠湖一色的绿松石羽人骑兽

绿松石是一种铜铝的磷酸盐矿物,正是因为铜元素使得绿松石具有湖蓝水绿一般的美丽色彩,它的莫氏硬度在5到6之间,同玉的硬度基本相同。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先民对于绿松石的使用由来已久,就全球范围而言5000年前在中国、埃及等文明遗存中就已经发现了绿松石的身影。除此之外,经过学者的考订赫赫大名的和氏宝璧很有可能就是由绿松石加工制作而成的。根据文献记载楚人卞和是在荆山脚下得到此块璞玉,而这一地区正是绿松石的主要产地。此次展览展出的圆雕羽人骑兽(下图)正是由绿松石制成,整体呈现出匀净的绿色,加之工匠的巧心雕琢,运用多视点组合的设计理念把羽人驾兽神游天际的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古朴稚拙的大理石虎

大理石特别是白色的大理石经常会作为玉料的替代品出现,因此时至今日这样的大理石还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汉白玉」。此次展览展出的虎形石器(右上图)就是用白色的大理石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在汉代,椅子等高的坐具并未被使用,人们多席地而坐,因此需要制作重量较大体积较小的席镇用以保证席子的平整,这件大理石虎就是用来镇压坐席的席镇。大理石虎整体的雕琢十分古朴、自然,工匠仅用简单的线条就刻画出了盘卧回首的老虎形象,这种稚拙的表现手法正是汉代流行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汉代的工匠会挑选出一些形象类似动物或人物的天然石材,然后仅仅稍加勾画将原本就类似的形象刻画得较为明晰,与此同时对于天然的部分又进行了极大的保留,这体现出汉代工匠对「天成」的极大尊重。陕西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太液池遗址出土的石鲸鱼,以及长安斗门出土的牛郎织女石雕均是此种艺术风格下的产物。

五、霜色氤氲的玻璃神兽

一讲到玻璃大多数人会联想到晶莹剔透这样的形容词,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透明玻璃起源于西亚,随后经过古罗马人的传承,蓬勃发展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在中国,从东周时期开始就有了自身本土制作玻璃的方法。中国古代本土的玻璃采用模具浇铸工艺,由于含有大量的铅和钡,同西亚地区高镁、钙含量的玻璃在形貌上有着极大的不同。就目前的考古出土情况来看,这种铅钡玻璃大多呈灰白色或绿色,有的表面还有类似霜状的粉雾,其视觉效果十分类似「白化」的玉器,如果不加以甄别很容易同玉器相互混淆。本次展览中展出的这件神兽(右下图)就是由铅钡玻璃制成的典型器物,其表面为粉白色,造型纹饰等方面均和同时期的玉神兽十分相似,但是仔细观察则不难发现其口部、羽翼的弯折处以及前后腿肌肉的刻画都不见雕琢的痕迹,这些圆滑整齐没有歧出的线条是模印浇铸工艺所造成的。与此同时,神兽周身装饰的细阴刻线、小圆圈纹等纹样则是浇铸完毕后雕琢而成的。此外由于铅钡玻璃的密度较小所以同体积的玻璃器轻于玉器。

《说文》云:「玉,石之美者。」在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历程中,各类的似玉材质作为玉的补充和替代品被古人加以开发、利用。今天这类文物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同样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值得后人仔细研究、品味。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