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作为转型的驱动力——“永续”,其重要程度剧增。永续并非新议题,许多隐形冠军早就在这个领域耕耘。传统上,永续向来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这样的观点渐渐被更广泛的看法取代,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企业治理(governance)层面都涵盖其中,以缩写ESG表示。甚至有人提出“永续就是下一个数字化”。
永续作为重大的转型
永续有触发巨幅转型的潜力,如同数字化一样。探讨何谓负责任的管理时,诸如经济与生态间的冲突、复杂度过高、非预期结果、风险、障碍、还有用人问题等关键词会一再出现。这个必要的转型,要靠资格条件不同以往的新员工,同时针对现存员工的特定能力训练才行。顾客们也需要接受再教育,接受新的技术与流程,同意付钱取得更具永续性的解决方案。
消费者对永续的兴趣也日益增加,不仅通过联合抵制的手段惩罚有违永续的行为,同时也通过更高的购买与付费意愿,奖励好表现。的确,部分关于永续的消费者需求不过是空头支票,却没有付更多钱的意愿。然而,年轻人对此的价值观正越来越趋向一致。
除了消费者要求之外,还有许多驱动永续的力量。当前各地政府针对环境保护、劳工保护(供应链法案),以及企业治理(参与董事会的女性名额)方面都制定更严厉的法规。另一个强大的推力来自于零售业者,因为它们力求供应商提供永续产品与流程。最终产品的制造商,也开始施压自己的供应商。如:个人护理产品的生产商就会要求,以可生物分解材料制成的容器取代塑胶容器。
投资者与金融中介机构的影响虽然较不明显,却日益重大。《哈佛商业评论》称为“投资者革命”(Investor Revolution),还说“股东们越来越看重永续”。证券交易所集团的Börse AG收购了主张要特别看重ESG原则的ISS(Institu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借此展现其对永续的投入。银行在核贷时,越来越注意要遵守ESG原则,同时也会提供较低的利率,嘉奖ESG评等较高的对象。好的ESG评等被视为是抵抗危机的指标之一,而新冠疫情进一步使得永续愈发重要。
从ESG评等看公司绩效
以永续为主题,一个庞大的商业生态系发展而成。诸如“永续隐形冠军股票基金”等投资基金,就以永续作为它们主要的定位属性。有些专门的ESG评等机构本身就是隐形冠军,例如Sustainalytics、摩根士丹利、ISS-oekom或Vigeo Eiris。德意志银行总裁索恩如此说道:“我个人相信,不到5年,ESG评等会变得跟信用评等一样重要。”
然而,ESG评等尚属初期发展阶段。有位专家如此评论道:“ESG评等实际上是有争议的。原因之一就是各家的评等有时存在极大差异。”对投资者而言,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永续是否值回票价。有些观察人士认为,“永续会花掉报酬”的说法是早就不再成立的迷思。根据实证研究,永续投资的长期表现较佳。有一份研究比较了不同永续评等股票18年间的表现,做出这样的结论:“永续评等高的股票表现往往远高于永续评等较差的股票。”另一份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从2014年到2017年,知名的ESG投资都比其他形式的投资表现更优。”这份研究也发现,ESG评等最高的股票获利也最佳。
永续产品与流程
随着全球人口成长,水与土地变得更加稀缺,而物种灭绝正威胁着人类的存在。例如,许多人改吃纯素饮食。豆腐市场的隐形冠军台风豆腐(Taifun-Tofu)这类公司,就赶紧把握这个趋势。豆腐是黄豆制成的,而有些地域无法种植黄豆。在与霍恩海姆农业大学合作育种研究10年后,开发出自己的黄豆品种,适合在当地气候下栽种。如今,这项创新已获核准,以后就能建立生产豆腐用的当地原料基地。
废弃的可用衣物是资源的一大浪费,二手衣市场是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之一。事实上,这个市场过去5年以来已经全球翻倍,达280亿美元,预计接下来5年会成长到640亿美元。主营户外服饰的品牌环球旅行家(Globetrotter)就积极接纳这个趋势,销售所有相关户外品牌的退换品与二手品。永续长艾可.博德(Aiko Bode)表示:“我们的目的在于提升现有资源的永续与长期使用。对我们来说,再利用高品质的二手产品,并没有廉价货的形象,而是表现出一种有意识的、生态永续的生活风格。”参与其中的所有成员必须共同合作,永续才有可能贯彻实施。
社会面的永续
从永续的社会面来看,隐形冠军有两个重要的特性:第一,每年2.7%的员工离职率不只是忠诚度指标而已,还可视为高员工满意度的有效表现。只要有可能,隐形冠军都会避免裁撤员工。这样的做法有助于赢得国际重视。第二,隐形冠军强调教育训练。相较于其他公司,它们的培训计划员工多出50%以上。
隐形冠军不光是纳税人而已,同时,就文化、运动,还有社会事务方面,它们对社群与社会的永续发展也多有贡献。永续并非终将达成最后共识的任务,但它会驱策隐形冠军们将自己的产品与流程改头换面。就这个意义来说,转型驱动力也就是创新。
创新是第一要务
想要成为隐形冠军,唯有通过创新才行。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只着眼于产品创新,就能维持隐形冠军的地位。捍卫市场领导地位,得靠着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与顾客利益上的不断创新,流程、成本、服务、营销及人力资源等都包括在内。知名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认为,80%的隐形冠军都是创新者。
我们难以通过量化的方式衡量创新。就产品来看,最有效也最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衡量标准就是专利。尽管专利的重要性因产业而大有不同,但在许多隐形冠军活跃的技术领域当中,重要性最高。
我们从2010年到2019年期间每百万居民的平均专利数量来看,瑞士大幅领先。原因之一是,瑞士从2001年到2010年间,约有1万8000名活跃的专利发明者移民迁入。瑞士的相关税赋较低,吸引大量专利申请,也促成了它的领导地位。专利并非一律平等。智库贝塔斯曼基金会检视了“世界级的专利”,也就是被定义为“所有专利中最重要的前10%”。基金会以恩斯特(H. Ernst)与奥姆兰(N. Omland)开发的方法为依据,参考内容包含市场覆盖率、其他专利申请中的引用和类似标准。研究范畴包括58个未来的技术领域:风力发电、机能性食品、物联网(IoT)、区块链、碳与石墨烯、无人机和理性药物设计。
我们发现,20世纪时专利数量惊人,崭露头角的大型公司,在21世纪后逐步败下阵来,在全球创新力中的排名也逐渐落后。
曾经的“专利强国”逐步式微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研究,而是没能够成功商业化。近年来,中国的企业往往能快速地将新概念转化为成功的产品与公司,也涌现出来不少各行各业的隐形冠军。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有能够保持创新能量,并且将创新力贯彻始终、落地成真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想要时时进步、最终至臻完美,持续不断是为关键。顾客是隐形冠军非常重要的点子发想来源,深深参与着创新流程。这非靠以信任为基础的关系不可。虽然隐形冠军的人力与财务资源有限,却证明自己是杰出的创新者,这与它们用不同方式设计创新流程有关。比起大型的公司,隐形冠军的创新能力高出了好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