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是受珐琅彩影响而产生的新彩类,它在原来的五彩颜料中加入玻璃白粉,施彩之后,用笔涂绘出浓淡的色调,经700°C烘烤而成,具有粉嫩柔和的效果及深浅渐层推移的立体感。
此一彩类创烧于清康熙晚期,到了雍正时期开始发展,乾隆以后大为盛行,无论官窑或民窑都有生产,数量颇为丰富,是清代陶瓷里的重要彩类。本文选取康熙、雍正、乾隆及嘉庆时期的五件作品,介绍此类彩瓷的发展概况。
一、清康熙粉彩盘
康熙时期瓷业蓬勃发展,除了五彩瓷器和珐琅彩瓷之外,粉彩瓷器也发轫于此一时期,官窑产品数量不多,仅见圆盘、水丞及钟馗像等物件。
例如图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康熙粉彩花蝶纹盘,此器的盘口外敞,器壁圆缓向下收窄,盘腹略浅,器底具有圈足,足内书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排青花双圈楷书款。
盘体内外皆以钴料勾勒双弦纹为边框,盘心绘画折枝蓓蕾与彩蝶,内壁环绕三束折枝花朵,外壁亦以折枝花卉和彩蝶为饰。纹饰图样简单,大部分仍用五彩颜料与平涂法绘画,只有红花部分运用了珐琅彩的胭脂红料,以浓淡相间的色差突显层层叠叠的花瓣。
同馆收藏的另外一件清康熙粉彩洞石花蝶纹盘,亦以五彩为基础,融入珐琅彩胭脂红料绘画纹饰,呈现粉彩初创时期的风貌。
二、清雍正粉彩天球瓶
雍正时期粉彩瓷器走向成熟,在窑工程的进步与雍正皇帝的审美要求推动下获得很大的发展,具有独树一格的美感。
例如图二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雍正粉彩八桃纹天球瓶,圆形瓶口,口沿微微外撇,颈部略长,肩部圆缓向下倾斜,腹部圆阔如巨球,底部具有圈足,足内书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排篆书款。
瓶身表面用粉彩绘画一株桃树,枝干由瓶底往上生长,粗枝分叉的小枝条顺着器形的宽窄变化延伸,枝上布满叶片和花朵,八个果实垂悬其间,形状硕大饱满。
桃叶部分用绿彩和玻璃白粉调成的颜料绘制,果实部分则先以玻璃白粉作底,再加红彩逐渐洗出而成,颜色柔和,深浅层次清晰,是雍正粉彩的典型特征。
三、清乾隆粉彩尊
乾隆一朝是清代陶瓷的鼎盛时期,粉彩瓷器完全取代五彩,成为当时主要的品类之一,造型纹饰受乾隆皇帝的品味影响而有独特的风格。
例如图三为震旦博物馆收藏的清乾隆粉彩百鹿纹双耳尊,此器属于宫廷大型陈设器,圆形器口,颈部粗短,肩部斜溜,腹部圆阔,底下具有圈足,足底微撇,肩部附加二个对称性的螭龙耳。
尊的表面用青、绿、黄、赭、褐、黑等低温粉彩绘画山林、松树及百鹿等图案,组成一幅山水百鹿图。百鹿谐音“百禄”,松树代表“长寿”,画面呈现“百禄吉祥”与“松柏长青”之意。
此器采通体式的画法,山势雄伟,规模宏大,细节描绘都很精致细腻,是乾隆粉彩的代表器物之一。
四、清乾隆粉彩奔巴瓶
粉彩于雍正时期即有白地粉彩和色地粉彩二类,乾隆时期以其为基础,发展出更多的色地粉彩,纹饰布局也趋向繁密。
例如图四为震旦博物馆收藏的清乾隆红地洋彩花卉八吉祥纹奔巴瓶,瓶口圆而小,其下外扩为圆台状,颈部向内收束,如阶梯般由窄渐宽,肩部圆缓向下倾斜,腹部圆阔,圈足略高,足底外撇,足内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台形口以胭脂红为地,用粉彩绘画缠枝花纹,颈部以橙、蓝、黄、绿四色莲瓣相间排列,肩部环饰如意云头纹。瓶身腹部以胭脂红为地,用粉彩绘画番莲纹与八吉祥,腹底和足墙以简化的莲瓣框为饰。
此器的胭脂红地色彩凝重,纹饰呈色粉嫩柔和,因为布局规整繁密而有繁缛华丽之感,是乾隆时期的典型特征。
五、清嘉庆粉彩瓶
乾隆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色地粉彩,其中黄地、红地及绿地等做法一直延续到嘉庆时期,呈现二朝粉彩前后相承的关系。
例如图五为私人收藏的清嘉庆粉彩绿地番莲纹瓶,圆形瓶口,颈部收窄,肩部倾斜外扩,腹部上宽下窄,表面以褐、黄、绿、蓝、红、紫等粉彩料绘画如意云头纹、蕉叶纹、缠枝番莲花及莲瓣框等纹样,色调粉嫩柔和。纹饰以外的器面施以绿彩,形成绿地粉彩之类型,正是乾隆晚期至嘉庆时期所盛行的彩类。
粉彩具有粉嫩柔和的色调与渐层推移的变色效果,在清代彩绘瓷里呈现独树一帜的特色。下期开始,本专栏将从整合性的角度,介绍康、雍、乾三代的彩绘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