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达芬奇的画作《救世主》(图一)于佳士得拍卖以4亿美元的高价落锤,位列「世界最贵油画」榜单之首。前十在列的作品成交均价约为2亿美元,它们无一不是出自塞尚、毕加索、高更等艺术巨擘之手。
艺术品的价格和价值之间如何对等?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感情的传递。」人类是一种感情充沛的生物,而艺术作品又是艺术家强烈的感情产物,艺术家的表达缘起和动因造就了艺术品脱离于一般商品的市场价值。收藏家的收购行为,不仅是看重艺术品的审美、技法、唯一性,更是看重艺术作品背后的艺术家的历史地位与价值。这位神秘藏家拍下的,不仅仅是一幅《救世主》,更是达芬奇传奇的一生。
除此之外,反战的毕加索(图二)、逃离巴黎的高更、探索抽象的塞尚,从他们的画里似乎都可以找到本人的影子。这也看出一个事实:艺术品作为艺术家情感的表达,和艺术家本人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艺术品必须经过这样的艺术生产机制认定。一件艺术品出自谁手,是博物馆、拍卖市场等界定和准入的重要标准。正如美国哲学家丹托指出:「艺术品共用『不可见的属性』,主要是指关系属性。」
艺术表达方式和理念的发展动因
不同时期,艺术家表达的方式是随着创作观念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从中世纪蛋彩画到文艺复兴扬.凡艾克兄弟的油画颜料,是材料的演变;而后科学启蒙和进步又为16世纪巴洛克艺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们带来了小孔成像、透镜和暗箱,油画创作的精细度和速度都大幅提高(图三)
19世纪印象派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当时光学认识的突破和颜料工业的进步;现代随丝网印刷和出版业的繁盛而来的大众文化,又催生了安迪.沃荷和波普艺术,电脑、iPad等智慧工具则再次让艺术数位化(图四)。
另一方面,在艺术发展中,也少不了以艺术家为本位的推动作用,他们凭藉想像力和对社会离经叛道的理念,以及科技带来的艺术表达技巧相结合,开创新的现代性,而这种风尚很快被大众模仿,于是艺术家们又开始重新思考新的方式,如此周而复始,一次次挑战着艺术创作的边界,艺术的发展在人们的惊叹和质疑声中重复着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轮回。
德国艺术家博伊斯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因为人人看待艺术都有着自己的角度和评判,而艺术品本身的市场价值也处于强烈的波动中。在艺术市场的热闹之下,更重要的也许是先让每个人都能欣赏艺术,透过艺术滋养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