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古代玉带钩的发展流变历史,这一期会集中讨论战国时期的带钩的常见造型与功能,并着重介绍震旦博物馆藏兽首玉带钩的形制特点。
一、战国带钩造型与功能
带钩的常见功能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束带之用,暨配合穿着,用来固定腰部的系带;二是配器之用,古人为了方便随身携带剑、刀、削、弩等工具或兵器,故使用带钩以方便悬挂;三是配物之用,这种用法同配器方法类似,仅佩戴的物品多为铜镜、铜印、钱币等;第四类为配饰之用,以配带各种装饰物品见长。
除以上四种主要功能之外,日常实用的带钩在神仙思想繁盛的战汉时期也逐渐被赋予一些神秘色彩,兼具祥瑞的协助工具。《史记》中对钩弋夫人的记载就是带钩同神秘现象的关联。战汉时期带钩图案也具有一定的祥瑞或辟邪压胜功能,目前发现的汉代压胜钱中有三枚铸有带钩图案(图1)。其上同带钩图案一同出现的还包括吉祥文字,如寿西王母,大宜子孙、乐无事,宜酒食等。
二、兽首玉带钩的造型特徵
震旦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兽首玉带钩长19.5公分,宽10.5公分,高2.7公分。从材质上来看本身应由青白玉料制成,但是由于它曾被多位海外名家收藏,经过长时间的人工盘玩,目前通体呈黄褐色,显现出明显的熟坑现象。带钩本体拱身、凸钮,有弧度,这样的造型能够较好的贴合人体的腹部,易于佩戴。长条状的钩身表面布满规律而抽象的阶梯式连线乳丁纹。带钩的左右两端各装饰有一个兽首,上缘还雕琢两个彼此相背的圆雕神兽,下缘突出两组镂空边饰,其中一组上还吊挂一个活环和兽面,形制奇巧。
战汉时期玉器中活环的雕琢是技术进步的一大体现,它的制作除了要求玉工有精湛的技艺,同时在识材成器方面也十分考验玉工的设计思维。一般而言活环的雕琢需要平面面积较为宽大的玉料,这样玉工就可以先在平面玉料上订线打稿,再采用镂雕和透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完成活环的制作。如果玉料本身平面的面积不大,如何设计才能成功的制成活环?这则需要玉工凭藉其经验重新对玉料进行设计和利用,震旦博物馆收藏的此件兽首玉带钩正是在玉料看似不能够满足设计的情况下,由玉工巧妙的进行空间的变通而达成。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带钩悬垂的兽面能够向下完全收折于带钩底部,并且收折后兽面与钩钮的高度相当,同时二者玉色及纹理连贯,由此可以推测出带钩的下部的兽面与活环是用钩钮左边的玉料制作而成(图2)。也就是说,此件带钩在制作之初,玉工拥有的本来是一块较厚的玉料,他巧妙的将钩钮左边的玉料由上至下横剖至四分之三的深度,用镂空技法把未切穿的四分之一玉料透雕为活环,即可将已剖分的四分之三玉料翻转下来制作兽面,成为带钩下方的垂饰。
这种一体成形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玉料,将体积通过剖切的方式转换为面积以适应设计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呈现出活环连接的装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