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为大家简单介绍了汉代圆雕动物的分类,本期为大家介绍此类器物的时空分布和设计特点。
一、时空分布
据笔者统计,目前现存此类大型圆雕动物玉器的数量不足六十件,发掘出土的仅有十余件,绝大多数为馆藏或私人藏家收藏。就出土的十余件来看,集中在西汉时期,东汉时期零星有所发现,且为东汉早期遗址出土。就出土实物风格来看亦有可能是西汉前期遗留或改制的器物。
出土地点集中在长安附近京畿地区。西汉时期帝王定都长安,这直接导致了今天西安城郊分布了大量汉代皇家或达官显贵的高等级陵墓。虽然在历史发展中大量遗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仍有部分文物精品被考古学家发掘,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咸阳汉元帝渭陵遗址出土的5件动物圆雕玉器,他们分别是玉仙人乘马、玉熊、玉鹰和两件玉神兽(图一)。此外陕西西安市大白杨汉墓出土的玉羊以及陕西省宝鸡市北郊汉墓出土的青玉避邪都是此时期圆雕动物玉器中难得一见的孤品。与此同时,在汉宗室同姓王的封国之地也发现了少量此类玉器的身影,例如江苏省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就出土了一件长23.5厘米,宽13厘米、高14.3厘米的大型圆雕玉熊,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汉代圆雕动物玉器。
二、设计特点
大型圆雕动物玉器在外表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性,这可能和汉代玉器制作中「立体化」的创新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以前,用玉这种材料来独立表现动物,主要以平面刻画或浮雕为主,即便零星出现圆雕动物,基本上跳不开「方形」的布局和结构。最早的实例可以追溯至红山文化,之后的商和西周亦是如此,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虎、玉象、玉熊、玉牛、玉鴞(图二),以及山西曲沃北赵晋候墓地63号墓出土的西周玉牛、玉马、玉羊、玉熊等(图三)。汉代以前玉工对于圆雕动物题材的把握基本被限定在一个方形的架构之内,动物造型更多的是适应这个架构,并没有过多线条的曲折和动感的表现,且超现实的神兽主题较少。而到了汉代这一现象被打破,此时大型圆雕动物玉器基本上都有着逼真的姿态,特别是玉工独创的多视点组合手法,更使得器物动感十足。所谓多视点组合,是指玉工在表现动物造型之时,常择取正面、侧面、后面或斜角俯视等角度所见的动物局部,并组合成完整的造型,以营造扭身摆尾的强烈动感。例如震旦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圆雕玉狮(图四),其头部、颈部以及身体的中段采用了侧视视角,而神兽的前胸采用了正视四十五度角的取像,臀部则采用了后视四十五度角的取像。在正常的视觉情况下,观者是无法在定点的位置同时看到这三个平面的,正是由于独具匠心的玉工对其进行了组合加工,才使得这一类圆雕动物更富有扭转的张力。以上,通过风格的对比,笔者认为,汉代此类玉器同之前的圆雕动物恐不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是汉代新兴的一种玉器品类,这可能和汉代新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新的设计风格意味着新的功能,未来我们会采用古器物学之研究方法,持续探讨此类器物的功能与象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