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枝花卉」是传统花鸟画之一,不画花卉全株,而画折取下来的部分花枝,此一绘画题材从元代青花瓷器开始兴起的时候,就常被作为附属性的纹样,经过明代洪武时期的发展,到了永乐时期已经是主纹和副纹皆可担当的常见纹饰。本文选取圆盘、扁壶、敞口盆、执壶及梅瓶五种品类,说明此一时期折枝花卉纹的设计。
一、圆盘折枝花卉纹设计
圆盘的形制简单,内外器表都有青花纹饰,通常以盘体内部作为表现的重点,折枝花卉纹可以绘於盘心或内壁上,也能用来装饰盘体外表。
例如图一为明代永乐时期的青花盘,此器的盘口外敞为折沿状,侧壁以圆缓的弧度往内倾斜,并且向下收窄,底下具有圆形圈足。盘体外壁如图所示,绘画莲花、牡丹、月季等六束花卉纹。
每束花卉都是不绘根部及土地的折枝状态,花朵居於中间,承托花朵的主枝向右倾斜,其余枝叶往外伸展为放射状,末端卷翘,顺着盘体环绕一圈,产生迎风飘荡的动感。
相同的纹饰布局也可见於其他同期器物中,位於盘体内外壁者通常采用等距离排列的六束纹样组合,而盘心处则以单体折枝花卉为主,是配合圆盘器面特质所做的安排。
二、扁壶折枝花卉纹设计
扁壶的壶口小而圆,颈部略长,腹部呈扁圆形,颈肩二侧附加如意形双耳,若以折枝花卉纹装饰时,大多绘於壶体腹部。
例如图二为明代永乐时期的扁壶,口沿勾勒一圈弦纹,颈部以「*」纹为主体,细长的卷草纹将其环绕一圈,双耳用较粗的笔触勾勒出如意纹的形状,肩部垂覆蕉叶纹,窄长的蕉叶以前後交叠的布局构成繁密的景象。
壶的腹部圆阔,通体绘画折枝茶花,花梗起点在左下角,以波状曲折及左右分岔的形式向右、向上延伸,较大的花朵位於中间偏右处,采斜角俯视的角度作盛开状,另外一朵较小的茶花位於左上方,二者彼此呼应。
由於扁壶的腹部宽广且微微隆起,花梗布局以近底部的横向枝条为主再往上伸展,一大一小的花朵因弧形器面而产生远景与近景的效果,在勾转灵巧的枝叶衬托下,显得灵活而生动。
三、敞口盆折枝花卉纹设计
敞口盆的盆口外敞如折沿状,器壁以弧曲的形态往下斜收,器底圈足外撇,与口沿彼此呼应,若以折枝花卉纹装饰时,大多绘於折沿表面与盆体外壁上。
例如图三为明代永乐时期的青花盆,口沿勾勒细弦纹为边界,折沿表面绘画十八朵折枝花卉,外壁则以六朵折枝花卉为饰,足墙环绕一圈壼门纹边框,框形窄小,排列紧密,以框尖朝下的形态作垂覆状。
由於折沿部分器面狭窄,折枝花朵的体型小,枝叶短而外展如风车状。盆体外壁则因器面较宽,不仅花朵较大,可由侧视或斜角俯视的角度表现层层花瓣与花心,花梗亦可由下而上伸展,利用分岔的枝叶烘托盛开的花朵,使折枝花卉在群体装饰中仍能拥有独特的风采。
四、执壶折枝花卉纹设计
执壶的壶身近似玉壶春瓶,敞口、束颈、坠腹、圈足,器身两侧各有长流和曲柄,长流与颈部之间连接云形板,折枝花卉即绘於腹部,作为全器的主纹。
例如图四为明代永乐时期的执壶,口沿留白,颈部绘画蕉叶纹、三角瓣纹及串枝莲花,长流和曲柄分别以卷草纹及串枝灵芝纹为饰,云形板上满绘云纹,腹部二面各有一株折枝牡丹,近底部为壼门纹边框,足墙环绕一圈卷草纹。
折枝牡丹的花梗以左下角为起点,往右边及上方伸展,一朵硕大的牡丹居於中间,内部花瓣仍然聚拢为顶部收尖状,外部花瓣则已逐层开展舒放,以斜角俯视的角度呈现花朵即将绽放的样子。
此一将开未开的花朵与上窄下宽的腹部相互对应,花朵之下用横向枝叶铺底,其余枝叶顺着器身弧度往上延伸,细小的分枝与叶片朝往各个方向,在稳定视觉重心之时,兼具活泼生动的美感。
五、梅瓶折枝花卉纹设计
梅瓶呈小口、圆唇、短颈、丰肩、腹部上宽下窄之状,底下具有宽浅的圈足,因为腹部高长之故,折枝花卉纹大多绘於肩部或腹下部,作为陪衬性的副纹。
例如图五为明代永乐时期的梅瓶,瓶口和颈部留白,肩部用双线纹勾勒四个云头纹边框,框内填饰折枝莲纹,腹部以牡丹为主纹,枝叶回绕交错为缠枝花样,其下环绕一圈卷草纹。
由於梅瓶肩部圆阔而饱满,云头纹边框的尖端朝下,折枝莲纹的花朵居於中间,枝叶配合云头纹内部的空间作放射状伸展,犹如古代女子服饰里的云肩一般富丽典雅。
明代永乐时期的折枝花卉纹配合器形需要而布局,虽然构图并不复杂,却可呈现清新雅致或花开繁盛的穠华之美,成为此时的典型纹样。下期将以折枝花果纹为题,介绍折枝花果纹在各类器形上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