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7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古器物学讲座——汉代玉器设计专题(11) 玉带钩的形纹设计

汉代.玉带钩+此件玉带钩的器身加宽,末端圆收,表面琢磨数道凸起的棱线为饰。(图一)汉代.玉带钩+此件玉带钩的器身加宽,末端圆收,表面琢磨数道凸起的棱线为饰。(图一)

玉质带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功能并不明确,其后一度式微,直到春秋时期再度兴起,成为东周与汉代的服饰玉之一。

春秋时期的玉带钩多呈鸭形钩首、方形钩身之状,到了战国时期演变为长条拱身的造型。汉代玉带钩沿袭战国时期的基础,以龙首、拱身、凸钮为基本形制,但是具体造型可以随着玉料形状而变化,运用镂空、浮雕及多视点取象等技法,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造型,呈现一元多式的设计。

一、多棱式带钩设计

多棱式带钩是用凹弧面的技法琢磨器表,使玉带钩表面产生突起棱纹,作为器面装饰的方法。

例如图一为汉代的玉带钩,左端为钩首,以浮雕技法雕琢梭形双眼、宽鼻吻及后倾的双耳,形成嘴巴轻抿、往上翘望的龙首,颈部采U形弯转,其后为拱桥般的钩身,拱身下方具有一个短柱形的钩钮,钩钮底部往外扩张为圆饼状,是汉代玉带钩的常见形制。

钩身表面加宽,末端圆收,表面用宽砣琢磨数道凹痕,每道凹痕皆颇为宽浅,并且由中间向左右两侧逐渐增高,形成圆缓的凹弧面,而凹痕之间相对突起为棱线,虽然高度略低,却能成为视觉的焦点。

浮凸的棱线与圆缓的凹痕一起配合钩身向上弯拱,精细的打磨产生起伏有致的变化,展现朴实简约的美感。

汉代.玉带钩+钩身以凹弧面技法制作螭龙的肢体和足爪,隐约表现见首不见尾的龙形。(图二)汉代.玉带钩+钩身以凹弧面技法制作螭龙的肢体和足爪,隐约表现见首不见尾的龙形。(图二)

二、动物纹带钩设计

动物纹带钩是在玉带钩的表面上加琢象生纹饰,纹饰题材以龙为主,也是汉代玉带钩的类型之一。

例如图二为汉代的玉带钩,此器亦呈龙首、拱身、凸钮的形制,钩身拱起的幅度不大,器面略厚,由钩首至钩尾逐渐加宽,末端圆收,边缘琢磨为倾斜的坡面,整体形状犹如琵琶。

钩身前段以三道平行棱线为饰,其后琢磨浅浮雕纹样,这些纹样以横竖交叠的形态铺陈,画面左下方可见螭龙的臀部,右后肢往上横跨,踢蹬于钩身侧边,左后肢则屈膝踩踏于画面中间,长长的尾巴从左至右款摆于钩身表面,龙身简化为抽象的线条布满器面。

此类动物纹样并不以首、身、尾、足具全的完整形态出现,反而以抽象的形式表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诡秘难测,是此一时期的特色。

汉代.玉带钩+带钩器身加宽,采艺术镂空法透雕为蓓蕾或凤鸟的身躯,形制颇为优美。(图三)汉代.玉带钩+带钩器身加宽,采艺术镂空法透雕为蓓蕾或凤鸟的身躯,形制颇为优美。(图三)

三、镂空式带钩设计

镂空式带钩是以镂空技法将钩身透雕成空,使其产生某些特殊造型的设计,特别适合用在器身宽扁的玉带钩上。

例如图三为汉代的玉带钩,左端雕琢大眼、宽鼻的龙首,双耳向后倾卧,颈部弯曲为U字形,钩身上拱,底下具有“⊥”形的圆底柱形钮,属于汉代玉带钩的典型样式,但是此器的器身薄而宽短,器面采方形折转,风格显得与众不同。

钩身表面采凹弧面技法雕琢左右对称的涡卷状纹样,局部加以透雕成空,纹样勾卷处用小型管具钻磨打孔,其余以金属线具拉切成空,透空边缘流畅俐落,是汉代典型的艺术镂空法。

而以此法所制作的带钩钩身,在俯视角度下犹如含苞待放的蓓蕾,又像双翅微展的凤鸟身躯,勾转线条轻盈优雅,颇富艺术美感。

汉代.玉带钩+此件双龙首带钩以一条铁丝贯串多块玉石而成,组接精准,形态生动有趣。(图四)汉代.玉带钩+此件双龙首带钩以一条铁丝贯串多块玉石而成,组接精准,形态生动有趣。(图四)

四、多节式带钩设计

多节式带钩是以小型玉块连接而成的器物,此一技法上承战国时期,到了汉代,受到立体化风潮的影响而有生动的表现。

例如图四为汉代的玉带钩,此器为双龙首造型,右端龙首具有椭方形眼、宽竖鼻、横阔嘴及立耳,采U字形弯转于钩身上方,是从战国时期以来最常见的的钩首样式。

左端龙首形体较大,五官雕琢精细,双角以扭丝纹为饰。此龙颈部呈L形弯曲,身躯即为钩身,四肢位于身体两侧,前后开展作爬行状,表面浮雕飘卷的鬃鬣和长尾,在凹弧面与多视点的组合下呈现立体动感。

从双龙颈部和身躯的缝隙来看,此器是由八块玉石雕琢而成的,中间贯穿铁芯为一个整体,是以连接法将小型玉块组成大型器物的设计。

汉代.玉带钩+此器雕琢为熊的造型,右前肢向上擎举,趾掌朝下弯曲为钩首,是依料施工的设计。(图五)汉代.玉带钩+此器雕琢为熊的造型,右前肢向上擎举,趾掌朝下弯曲为钩首,是依料施工的设计。(图五)

五、象生式带钩设计

除了棱纹、动物纹、镂空及多节组合之外,少数带钩采依料施工法制作,将钩身和钩首雕琢成动物的形状,构成象生式带钩的形制。

例如图五为汉代的玉带钩,此器以不规则形的玉料制作为熊的造型。熊首呈圆锥形,表面浅浮雕眉眼和鼻子,嘴巴张开作咆哮状,身躯壮硕,胸前垂乳,腹部微凸,右前肢往上擎举,趾掌下勾为钩首,左前肢的肘部弯曲,贴于身旁,一脚撑起作站立状,另外一脚屈膝向下,腿部微微蹲伏,身体因而向左侧倾。

全器配合玉料的形状与厚度来雕琢熊的五官及肢体动作,使其兼具钩首、钩身及钩钮等带钩的功能,在同期器物中是颇为特殊的设计。

本年度的汉代玉器专栏到此告一段落,明年将以永乐青花为题,分析当时的形纹设计方法,欢迎旧雨新知不吝给予批评指教。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