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0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震旦博物馆“馆校合作”实践 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

博物馆与学校的伙伴关系渊源已久。自19世纪中期开始,欧美国家便开始重视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现今欧美地区博物馆“馆校合作”教育活动已步入常态化、日常化、高水准阶段。近年来,国内“馆校合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为促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国家文物局2014年下发《关于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切实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中小学校日常教学体系。

国内外馆校合作经典案例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秉承这一理念,德国2004年到2011年间的“学校@博物馆”(school@museum)专案,结合博物馆资源,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如绘画、雕刻、手工类,游戏类,表演类,博物馆工作体验类等,突破了传统博物馆教育以讲解为主的模式,为学生打开想像的视窗,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国内近年来开展“馆校合作”的博物馆日益增多。如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与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联合推出“中学生历史教学实践课”项目,以汉代历史文化为主线进行历史教学活动,至今仍是该博物馆的教育品牌项目之一。上海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设立“文博教育基地”,教育形式多样,如手工体验活动、校内流动展览、文博征文——夏令营活动、“未来考古学家”暑期特色教育课程和乡土文化考察类活动等。

 

 

震旦博物馆“馆校合作”实践

自开馆以来,震旦博物馆就将“馆校合作”视为教育职能的重要形式之一,与各类学校合作搭建教育平台,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机会。这既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兴趣,也盘活了博物馆教育资源,加强博物馆与学校的互动。

出于对博物馆建筑特色的研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震旦博物馆于2015年合作建立教学基地,成为大学生校内学习的延伸和实践。

为鼓励中小学生利用假期走进“第二课堂”,震旦博物馆积极参与和支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推出的“家庭护照”专案,为青少年及其家庭参观博物馆提供优惠措施。与此同时,配套其“博雅大课堂”的项目,陆续走进学校,为中小学生介绍震旦博物馆和馆藏器物,通过游戏互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目前,震旦博物馆已成为最新一批“浦东新区高中生志愿服务场所”,为学生提供各类志愿服务岗位,并探讨设计适合高中院校的项目。

震旦博物馆致力于为公众提供一处艺术欣赏、教育推广、休闲生活的文化场所,其中教育职能随著国内教育理念的演进日益凸显。通过类型多样的教育实践,震旦博物馆与周边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日益紧密,真正发挥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