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今年夏天简直热到最高点,因热伤害前往急诊的民众数量也不断攀升,医师表示,民众在温度及湿度偏高的环境下,很容易出现热伤害,尤其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运动员、户外工作者及儿童,更是热伤害的高危险群。
亚东医院急诊医学部医师张闳斌表示,一般来说,人体会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来维持体温恒定。但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身体原本的散热方式会失效,加上高湿高的时候,人体透过出汗「蒸发」散热的效率也会降低。
因此,当人体暴露在高温、高湿度环境下,就可能会出现各种热伤害。张闳斌强调,临床上常见的热伤害类型包括热痉挛、热昏厥、热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有可能致死,更不能轻忽。根据统计,中暑的死亡率为30%至80%。
热伤害类型包括热痉挛、热昏厥、热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最为严重,死亡机率约为 30%至80%。张闳斌说,四种热伤害的表现方式有些不同,影响身体的严重程度也不一。
热痉挛
• 发生原因:若在高湿热环境下长时间活动,可能因流汗过多,或在休息时补充过多开水而非电解质溶液(运动饮料),造成体液丧失和电解质流失。
• 症状表现:体内的钠、钾离子浓度相对偏低,形成电解质不平衡的状态,导致身体不自主骨骼肌收缩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续1到3分钟,容易发生于大腿、小腿与手臂。如果痉挛剧烈,甚至会影响腹壁肌肉。
热晕厥
• 发生原因:容易发生在炎热环境中,长时间站立时。因为皮肤血管扩张帮助散热,血液会在体内重新分配,此时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顺的血液,都会跑到皮肤等周边血管和四肢,导致脑部血流暂时不足。
• 症状表现:以暂时性晕厥的症状为主,与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体温大多为正常,但若不即时进行相关处置,有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中暑。
热衰竭
• 发生原因:因为流汗过多,未适时补充水分或电解质而导致的血液循环衰竭。
• 症状表现:出现大量出汗、疲倦、身体全身无力、头晕、头痛、说话喘、血压降低、脸色苍白等症状。患者的核心体温会上升,但很少会达到摄氏40度,不过严重时可能会失去知觉,有可能变成中暑。
中暑
中暑又可分为两类:一为「传统型中暑」,主要为在高热环境下身体散热功能不良造成,常发生于年老且有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良之病人。另一类为「运动型中暑」,主要为在高热环境下剧烈运动体内大量产热来不及散热所造成,常见于运动员、户外工作者或军中的新兵。
• 发生原因:皮肤因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失常而无法散热,并呈现乾烫潮红状态。
• 症状表现:患者此时会出现意识不清且体温超过 40°C(肛温 40°C、耳温 39.5°C、腋温 39°C),最后造成中枢神经异常。如果不尽速处理可能会引发休克、心脏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致命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其实,热伤害不只发生在户外,有些人为了节电而关闭室内冷气,却忘记家中有卧床、行动不便的长辈仍裹着厚厚的棉被,由于多数长辈对环境感受度差,也对高温判断不够敏感,等到家人察觉时,长辈已经虚脱或是昏迷。
振兴医院急诊重症医学部代理部主任田知学表示,年长者通常因为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下降,对高温判断不敏感、药物影响身体散热能力,加上比较不容易排汗,导致身体的散热效果不佳。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长辈本身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高血压病人常服用利尿剂、乙型阻断剂等,可能会影响人体散热能力,导致热伤害。
田知学进一步指出,原本有心血管疾病的长辈,也可能因高温造成血管扩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体水分蒸发让血液变得浓稠,容易出现冠状动脉堵塞,严重时恐会导致心肌梗塞,而脱水现象也会让心跳加速,容易引发心律不整或心脏衰竭。
除了老年人,儿童也是最容易发生热伤害的族群之一,医师表示,年龄越小发生热伤害的机率越高,因为宝宝的中枢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系统的下视丘尚未发育完全,且因为身形较小、新陈代谢快速、体表水分的蒸散速度会让出汗量较大,加上三岁以下的宝宝对于「冷」的认知以及本能反应表达都还没有完全,面对环境温度的改变没有自主能力。
至于如何降低或避免热伤害?国健署署长吴昭军建议民众,尽量避开上午十点至下午二点的时段外出,降低因为高温而造成的伤害。如须在高温炎热时进行户外活动,请记住避免热伤害三字诀:凉(保持「凉」爽)、补(「补」充水分)、心(提高警觉「心」)。而且一定要备好五大防热措施:「遮阳帽、太阳眼镜、凉爽透气衣物、擦防晒乳、随时补充水分」,以减少热伤害的威胁。
如何预防热伤害?
1. 温度湿度高时尽量避免在室外逗留或运动,若需工作或运动时,最好依照热指数(温度+0.1×相对度)调整休息时间及饮水量,热指数越高,休息时间及频率越高,饮水量越多。
2. 夏天在户外穿着较宽松透气、色浅易排汗的衣物,戴宽边帽或撑阳伞隔绝太阳的辐射热。
3. 在炎热天气下运动需补充足够水分,没有做运动时每半小时补充约200–300cc水分,运动时每15–20分钟补充约200–300cc水分,千万不要喝含糖、含咖啡因或酒精成分的饮料,反而会造成利尿缺水。
4. 即使在不开冷气的情况下,也应该保持室内良好通风,避免闷热的环境。冷气温度建议设定在26-27度,并可搭配电风扇达到室内降温效果。
5. 定时定量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若家中长辈不愿意喝没有味道的白开水,可以尝试加一点柠檬片以增加风味,或是让长辈多摄取三蔬二果,以补足水分的不足。
6. 若长辈反应或身体疑似出现热伤害徵兆,如体温升高、皮肤乾热变红、心跳加速,无法流汗、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神智混乱、抽筋、昏迷等症状,务必设法保持凉爽降低体温,或是在饮用水加少许的电解质饮料;若体温持续上升、呕吐或意识持续不清,请立即就医。
黄色灯号:36°C以上
• 减少户外活动及劳动,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防晒、多补充水份、慎防热伤害。
• 室内保持通风及凉爽,建议采取人体或环境降温的方法,如搧风、洒水或利用冰袋降温等。
• 适时关怀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药物、弱势族群、户外工作或运动者,减少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
橙色灯号:36°C连续3日或38°C以上
• 避免非必要的户外活动、劳动及运动,注意防晒、多补充水份、慎防热伤害。
• 室内保持通风及凉爽,建议采取人体或环境降温的方法,如搧风、洒水或利用冰袋降温等。
• 关怀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药物者、弱势族群、户外工作或运动者,远离高温环境。
红色灯号:38°C连续3日
• 避免户外活动,若必要外出请注意防晒、多补充水份、慎防热伤害。
• 进入室内,采取人体或环境降温的方法,如搧风、洒水或利用冰袋降温等。
• 关怀并妥善安置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药物者、弱势族群、户外工作或运动者,远离高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