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5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白领之夜讲座回顾 印度佛教偶像起源及对中国的影响(下)

上期讲座回顾主要论证了印度佛造像的起源问题,何志国老师认为印度早期佛造像应起源于秣菟罗地区,而犍陀罗等地的造像则多受其影响。但老师也指出,在佛造像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影响并非一直都是线性的、单向的。本期回顾将分期比较秣菟罗和犍陀罗佛造像的艺术特徵,试图理出它们的交流脉络,并分析其对中国汉晋佛像的影响。

 

印度早期佛像的分期与交流

贵霜王朝时期是印度佛像的大流行时期,如果将这一段时期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观察和剖析这三个阶段中秣菟罗和犍陀罗佛像各自的特徵,则会发现明显的互相交流的痕迹。

首先,这两个地区佛像在早中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同的轨迹,即造像眼型的变化。早期佛像双眼圆睁,中期的佛像眼睛处于半睁状态,晚期的佛像眼睛大体上是向下看,低垂双目,乍一看有如闭眼,充满禅定意味。

再分别来看,在贵霜王朝早期(西元1世纪),秣菟罗造像圆脸圆眼,呈现出典型的南亚人种的特徵。结合秣菟罗所在的中印度地区较为炎热的气候特点,佛像通常都身着透明袈裟,袒右,并采用当地的红砂石作为主要材料(图一、二)。

图一:秣菟罗阿希切特拉出土1世纪坐佛像、图二:秣菟罗早期佛头像图一:秣菟罗阿希切特拉出土1世纪坐佛像、图二:秣菟罗早期佛头像

而位于西北印度的犍陀罗地区的佛像则深目高鼻,八字胡,呈现出今巴基斯坦地区当地人种的特徵,且由于气候寒冷,佛像多身着较为厚实的通肩袈裟,衣纹呈U形平行。同时,早期犍陀罗地区佛像的项光较大,有的项光边缘还装饰有莲瓣纹。佛像姿势则是如前文所说,由秣菟罗地区民间诸神的形象一路演变而来(图三)。

图三:犍陀罗早期佛像图三:犍陀罗早期佛像

到了贵霜王朝中期(西元2世纪),秣菟罗佛造像虽然面部特徵大体上继承了早期的风格,但在服饰上也出现了通肩袈裟、U形衣纹,这显然是受到了犍陀罗早期佛像的影响(图四)。而犍陀罗地区的佛像脸型也趋于圆润,可能也受到了些许秣菟罗地区的影响(图五)。

图四:秣菟罗中期佛像+图五:犍陀罗中期佛像图四:秣菟罗中期佛像+图五:犍陀罗中期佛像

贵霜王朝晚期(西元3世纪),秣菟罗的佛像出现了程式化的平行右撇衣纹表现,且项光装饰繁复,出现了莲瓣纹、联珠纹等装饰,与犍陀罗地区造像的艺术风格有着密切关联(图六)。相应地,这个时期犍陀罗地区佛像出现袒右的风格,而袒右薄衣甚至类似裸体的风格是秣莵罗的传统,说明秣菟罗的风格也渗入了犍陀罗的造像之中(图七)。

图六:秣菟罗晚期佛像+图七:犍陀罗晚期佛像图六:秣菟罗晚期佛像+图七:犍陀罗晚期佛像

汉晋佛教偶像及其来源

西元一世纪,佛教除了在印度本土广为流行之外,也传入了中国。对于中国汉晋佛像的风格来源,何老师认为是杂糅了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佛像的风格特徵。

从地域上来看,中国汉晋的佛像在长江上游地区,今四川、重庆等地以东汉摇钱树为代表。目前认为中国最早的纪年佛像是丰都延光四年(125年)佛像(图八)。这件小佛位于摇钱树的树干之上,袒右,右手施无畏印,圆脸大眼,双眉,与秣菟罗早期佛像存在相似之处。同时,其高髻的特点则是来源于犍陀罗佛造像。再看这尊绵阳双碑崖墓出土摇钱树干佛像(图九)

图八:丰都延光四年摇钱树佛像(左图)+图九:绵阳双碑崖墓出土摇钱树干佛像(右图)图八:丰都延光四年摇钱树佛像(左图)+图九:绵阳双碑崖墓出土摇钱树干佛像(右图)

它的面部既有秣菟罗的双眉特点,又得见犍陀罗的八字胡,充分印证了长江上游早期佛像对于犍陀罗和秣菟罗特徵的杂糅。

情况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有所不同。当地佛像的载体非常多样,主要有七种:鎏金铜牌、釉陶、铜镜、陶瓷器、魂瓶、画像砖和金银戒指。这七种载体出现的最早纪年集中在西元260年-288年之间,如最早的纪年佛像镜——江西靖安「太康九年」(288)墓出土佛像夔凤镜(图十)

图十:江西靖安「太康九年」墓出土佛像夔凤镜图十:江西靖安「太康九年」墓出土佛像夔凤镜

最早的纪年魂瓶佛像——南京江甯区上坊出土的凤凰元年(272)铭魂瓶佛像(图十一)等。

图十一:南京江甯区上坊出土的凤凰元年铭魂瓶佛像图十一:南京江甯区上坊出土的凤凰元年铭魂瓶佛像

这些纪年造像皆晚于康僧会「设像行道」的「赤乌十年」(247),很可能是受其影响的产物。康僧会是东吴时期西域康居国的僧人,以佛像传播佛教,因此,吴晋佛像主要继承了犍陀罗佛像的特点,秣菟罗的元素较少。这些小小的佛像藏身不同的载体中,也因此在风格上有些许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它们造型古朴稚拙(图十二),可见犍陀罗风的通肩袈裟、U形衣纹等特徵,是为长江中下游吴晋佛像大致特点。

图十二:最早有纪年的佛像画像砖:浙江绍兴出土建衡二年铭佛画像砖图十二:最早有纪年的佛像画像砖:浙江绍兴出土建衡二年铭佛画像砖

综上所述,何志国老师认为印度早期佛造像起源于西元1世纪早、中期的秣菟罗地区,其风格特点、表现手法与巴尔胡特佛塔、桑奇大塔雕刻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杂糅了当地民间神的特徵。而犍陀罗地区的佛造像在时间上略晚于秣菟罗,且受其影响。在西元1-3世纪印度佛像大流行时期,秣菟罗和犍陀罗佛像在彼此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相互交流的迹象。自西元1世纪佛像传入中国后,不同地区的造像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面貌,综合来说,秣菟罗和犍陀罗的佛造像艺术对中国汉晋佛像都影响深远。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