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翼神兽”是中国古代文物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装饰题材。它们的形象通常是以现实或超现实的动物为基本主体,并以身上附加的翅膀为主要特征。
最早的有翼神兽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1923年河南新郑郑国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上就已经出现了带翼的螭龙形象(图一)。随后历经战国、秦汉直到六朝,有翼神兽成为铜器、玉器、石雕中十分常见的装饰母题,一路演变发展,最终达到高峰。这其中又以东汉及南朝的石雕神兽最为典型(图二、图三)。
震旦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神兽昂首阔胸,颌下须髯垂胸,同时在神兽的前胸、下腹部又雕琢出横隔纹,用以凸显神兽强壮的肌肉,这样的处理方式为同类中少见,河南南阳宗资墓前的神兽可谓一例。此外,神兽的整体姿态威武有力,特别是工匠对其颈部及臀部的弧线处理,使其形成富有张力的“S”形,给人以蓄势待发、气势磅礴之感,可谓形神兼备,这体现出了古代工匠“识材成器”的设计巧思,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图四)。
震旦博物馆藏“神兽”的命名来由
有关南朝石雕的命名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根据石雕的造型特点,他们经常被命名为辟邪、天禄、麒麟、狮子等,这其中神兽头部“角”的数量是命名的关键要素,这样的命名依据主要是来自历史文献的记录。但是如果仔细梳理历代文献,则不难看出其中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命名方式。《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巫弋山离国有桃拔、师子、犀牛。”三国时期孟康对“桃拔”一词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师子似虎。”这里孟康明确的指出桃拔也叫做符拔,其中长有一只角的为“天鹿”,两只角的为“辟邪”,它们的体型像鹿,拥有长尾。
而在《后汉书》中符拔的记载则和孟康的解释相互矛盾:“符拔形似麟而无角。”且不论整体造型上的差别,单就头上的“角”而论,就大不相同。之后在清人假托宋人所撰写的《古玉图谱》中也提到了天禄及辟邪,不过它们又是另一种面貌:“双角曰天禄,无角曰辟邪。”近来,又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考证得出“辟邪”同古印度梵文的发音近似,推测可能这一名词为音译,实际就是指大狮子。
综上所述,从考证历史文献的角度出发,天禄、辟邪、狮子等这些名词似乎都不能作为准确的定名。因此,震旦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石雕选取“神兽”这一名称最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