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天演算法》(Master Algorithm)的作者多明格斯(Pedro Domingos)说:「所有的知识,过去、现在、将来,都终将可以由单一的通用学习演算法处理资料而成」,这个单一的通用演算法就是「驭天演算法」。
如果「驭天演算法」一旦出现,人工智慧很有可能遭遇到经济学者李察.布克史塔伯(Richard Bookstaber)在《理论的尽头》中所描述的四大难题。他在书中提到,人是最活跃的自由因数。随着人工智慧社会的到来,人与人互动而造成的复杂现象会超过人工智慧本身的技术解释能力。
难题一:「渐显现象」
第一个是「渐显现象」的难题(emergent phenomenon)。「渐显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天空中群鸟齐飞就是一种「渐显现象」。软体工程师雷诺兹(Craig Reynolds)建立了一个模型,解释鸟类群飞的形成规律:(1)保持与其它鸟之间的距离。(2)保持与邻近的鸟伴一致的速度和方向。(3)总是努力靠近群鸟的中心位置。结论是,「渐显现象」也是有规律可循,不过它的规律不是那么精确细腻,更体现一种粗犷的、大致的、灵活的指导性原则。科学家称之为鲁棒的(robust)、启发式的(heuristics)指导原则。
如今,人工智慧已经把鲁棒式、启发式认知原则结合到最新的深度学习之中。然而,人工智慧的一个策略盲点恰恰就在它对鲁棒式的、启发式的直观原则精细化演算法中。它把原本非理性的成分统统理性化了。
社会「渐显现象」有三个要素,它们本质上显示渐显过程的不完美性和不可操纵性。第一,作为个体的人是自由因数(agent)。例如,金融危机时,个体逃离行为造成市场践踏,产生救市的反效果。第二,鲁棒式的、直观启发式的原则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有容错的进化要求。例如,类似孔雀以开屏择偶,选择新兴的软体产品时,使用者企业倾向于追随行业大户,因为这个鲁棒的直观原则有代表性的资讯优势。第三,渐显现象的直观启发原则稳定,但内容和过程形式有各种变异,因为人的愚蠢性往往只有到现象显示成形后才能被认知。例如,类似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历史上发生多起,只不过内容和过程有差异。而人的愚蠢性是人性的一部分,不可剥离。
可是,人工智慧在深度学习上的发展已经改写了社会「渐显现象」的上述三要素:(1)闭环回馈、反刍式学习系统可以不断修改历史经验,去除历史判断的「错误」。(2)经过精细化分析,鲁棒式的直观启发原则已经异化,失去它们在有机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原始作用。(3)「愚蠢性」只会在演算法里出现一次,不会重复,因为历史经验可以在闭环回馈中修改。
这样一来,社会互动可能成为演算法的「奴隶」!渐显现象可以完美化,可以被操纵,待到超级智慧出现,我们是否会怀念愚蠢的价值?
难题二:不可减约性
第二个是不可减约性(computational irreducibility)的难题。在《理论的尽头》中,布克斯特伯这样解释,用比例缩减的方法,地图代表表现所覆盖的地貌,但是,如果有一种地貌,缩减了就失真,只能原貌理解,那它就有计算上的不可减约性,地图非得和地貌一样大。
著名的「生命游戏」为理解不可减约性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参考。20 世纪70 年代,数学家康威(John Conway)设计了一个「生命游戏」(game of life)。它模拟细胞自我复制的过程。游戏本身只有简单的规则(演算法)。他要研究同样的规则和重复的过程是否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实验答案是否定的。你必须经历过整个自我复制的过程才能看到最后结果。即使演变规则和过程确定,结果状态仍然无法事先决定。
今天的人工智慧技术发展体现在演算法、硬体、云计算、大资料、网路这五个方面。但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目前人工智慧在应用领域只强调单项功能优化,未能保持跨学科融合。忽视「不可减约性」,就不能体会坚持跨学科融通的重要性。「生命游戏」证明每一次生命产生不可减约。就像假设中无法用地图缩减的地貌,无论演算法多么强大,它难以减约八个学科交错影响的过程。除非保持跨学科融通,下一步人工智慧发展必定发生荒诞现象。
难题三:极端不确定性
第三个是极端不确定性(radical uncertainty)的难题,即我们常说的「无知的未知」可能带来灭绝危机。对人工智慧隐藏的极端不确定危险,牛津大学的博斯特伦(Nick Bostrom)假设四种发展前景:AI 为工具,AI 为专业领域的专家系统,AI 为超人的任务执行者,AI为具备超级智慧的独立主体。后两种情形,无论是超级执行者或超级智慧主体,都可能给人类带来极端不确定性的危险。
博斯特伦的研究表明,超级智慧诞生也许是一个百年的历程。可是,一旦越过意愿的门槛,即人工智慧有了自我意识,它就会以人类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方式获得决定性的战略优势。到那时,人可能被机器奴役,可能被超级智慧改写意识和潜意识,可能成为杂交的新认知物种,也可能世界大同、合作共存。几种情境中,人性被改造的可能性最高。
事实上,即便在目前的弱人工智慧阶段,它已经有了不可控的因数。深度学习中有「监控的学习」和「无监控的学习」。后者依靠人工智慧的内部自我组织优化旧知识、制造新知识。所谓「人的最后一次创新」就是指创造出从此可以自我组织新知识的人工智慧。在这一奇点之後,「控制」是一个过期的词。如何与超级自由因数合作共存便成为人类不得不做的选择。
难题四:社会价值与能力非均质分布
第四个是社会价值与能力非均质分布(non-ergodic society)的难题。通俗地讲,「均质分布」指大资料分析总结出来的规律对整个人口有普遍适用性。例如,在公共场合的某些综合行为特征预示犯罪倾向。这个规律被纳入演算法,并假设它普遍适用于预防犯罪的人工智慧中。可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与社会始终处在开放的、随机的变化中。被强制的「均质分布」掩盖诸多社会价值和能力的「非均质分布」特征。它与「贼的儿子是贼,法官的儿子是法官」的偏见没有本质区别。
人工智慧给社会各个阶层带来的冲击是非均质的,不是每个阶层都同意的。即使人工智慧被社会大多数拥护,对少数人的剥夺是一个不可让渡的权利问题。
人工智慧引发的统治关系的改变是非均质的。第四范式的创始人戴文渊生动地描述了他们「先知系统」的潜在力量:让牛顿和爱因斯坦失业!它出现後,一个领域内的商业竞争便化为「政治统治」,即从价格关系转换为知识权力关系。在商业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下,企业意愿不可能一致,对超级演算法的合法性一定有不同立场。
人工智慧还有国与国之间、种族之间、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非均质分布难题。我们的社会价值和能力偏好,会影响到对人工智慧发展道路和程度的选择。但这不一定是其他人甚至下一代人愿意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