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的材质很多,常见的有石质、泥质、木质、青铜、铜鎏金、陶瓷及夹纻等等,其中石材的质地坚硬,又是自然环境里可以取得的材料,所以广受古人所使用,成为石窟寺里常见的造像媒材。
某些质地坚硬致密,拥有漂亮纹理和色泽的美石,因为得来不易、更显珍贵,也会被古人用来制作小型佛像,置于寺庙、地宫或佛堂里,作为供养、祭拜及观想的器物。所以本文即以大理石、石灰岩、砂岩、黄花石及玉石五类,说明石质佛像的特色。
一、大理石
大理石的颜色以灰白色为基调,带有一些透光的性质,随着内部含有的矿物与杂质,而呈现灰、褐、黄、绿、黑等颜色的花纹,经过打磨以后,会展现美丽的质感,很早就是古人用来雕制饰品的材料,也是佛教造像的材质之一。
例如图一为北齐所制作的造像碑,此碑以大理石制作而成,碑体采镂空技法透雕佛、菩萨及弟子等七尊像。主尊佛结跏趺坐于中央,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与愿印,身旁站立双比丘、双辟支佛及双菩萨等六尊像,采左右对称的形态分立两侧,上方透雕飞天、飞龙与华绳,下方浮雕香炉、对狮及供养人,组成完整的庄严道场。
此碑表面原有彩绘和泥土附着,从彩料和泥土脱落处可以看到白中带有黄灰褐等色的大理石质,其质地细密,镂雕精细,正是大理石佛雕的特色。相同的特征亦可见于河北地区的群体式造像或单体式造像中,为该区佛像的质地特征。
二、砂岩
砂岩的质地比较疏松,容易切割,也是佛教造像的媒材之一,其颜色会因内部所含的成分而呈现灰色、棕色、红色、黄色及白色等差异,在佛教造像中以灰砂岩和红砂岩较常见。
例如图二为唐代的佛龛造像,此铺造像局部残损,残存处可见一个向内深入的委角方形龛,龛内浮雕两尊佛像,佛的面相方圆,顶上肉髻凸起,并有圆形头光,身上穿着双领下垂袈裟,结跏趺坐于台座上,两佛之间浅浮雕一位弟子,以较小的比例呈现胁侍者的附属关系,龛外浮雕许多装饰,可以想见原来的雕刻颇为繁复。
由于此铺造像的材质比较疏松,容易因风化作用而产生剥蚀现象,所以表面有些漫患,看不到锐利的刻凿痕迹,使造像线条显得比较模糊。此种砂岩特征亦可见于云冈石窟与四川地区的佛教造像中,前者多见灰砂岩,后者则有红砂岩,是两处不同的地区性特色。
三、石灰岩
石灰岩的分布广泛,质地细密却不难加工,很适合用来雕刻,所以也是古人开凿佛窟时,常就地取材用来制作佛像的媒材,其颜色依内部成份的差异而不同,在佛教造像中以暗灰色和灰白色较常见。
例如图三为北齐的飞天像,此尊飞天头上梳着高髻,脸型方圆,眉毛弯曲如月,双眼略微垂视,向后回望,袒露的上身以项圈为饰,肩披天衣,下着长裙,右手向上高举,左手屈肘于胸前,两手皆有持物,以回首微笑、侧身飞翔的姿态表现聆听佛法的喜悦。
此尊造像表面大体光滑,并且泛着仔细打磨后的光亮,脸上五官、手中捧物及身上的衣饰都可看到清楚的雕刻痕迹,呈现石灰岩雕像的特色。相似的材质在古代石窟里数量很多,如河南龙门、河北响堂山及山东青州等地,都有石灰岩佛像,可见此类材质的使用颇为广泛。
四、黄花石
黄花石的质感较为滑润,因为石质中带有黄色而得名。此种材质较少见于佛教造像中,目前所见的有小型的狮子像、菩萨立像及群体造像碑等等。
例如图四为隋代的佛坐三尊像,主尊佛的脸型丰圆,身穿双垂领袈裟,结跏趺坐于中央,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屈掌置于膝上,左右两侧侍立菩萨,菩萨头戴宝冠,身披天衣,下着长裙,姿态颇为端丽,他们一手上举,一手垂放,手中皆有持物。佛的台座两侧各雕一狮,用以护持道场,或作为佛陀传道说法的象征。
仔细观察此尊造像的材质,于乳灰色中带有黄色的斑点,而且质感温润,类似玉石,正是黄花石的特色。此种材质亦可见于潼关县老虎村所出土的菩萨立像中,可以作为对照的参考。
五、玉石
玉的质地温润,色泽美丽,很早就被古人作为工具、武器、礼器及各种装饰用品,是中国古代社会里地位崇高的美石,但从佛教造像的风潮开始兴起以来,各种材质纷纷出现,却少见玉质造像的制作,直到明清时期才有一些形体较小的作品。
例如图五为明代的菩萨雕像,菩萨头戴宝冠,身穿天衣和长裙,双手合于胸前,盘起双腿,结跏趺坐于仰覆莲上,周边具有莲瓣形的背光,背光内部采双层镂空法透雕云纹、缠枝花卉和规律性锦地纹等纹样,外侧镂雕火焰纹作为边饰,菩萨、云纹及花卉表面还以阴刻线纹表现细部纹理,雕琢手法精致细腻。
此件造像的颜色洁白,质感温润没有杂质,表面焕发匀亮的光泽,正是上等白玉的材质特征,类似的玉雕菩萨像亦可见于江西省南城县明益庄王朱厚烨元妃王氏墓与上海陆氏父子墓的出土物中,可以作为对照的参考。
石质佛像的材质各异,有些石材如石灰岩和砂岩,就地取材制成石窟里的大型雕像,有些珍贵的美石如黄花石和玉石则制作为小型造像,展现石造佛像的多元风貌。下期将以其他材质为题,介绍泥塑、木刻、陶质、青铜、夹纻等造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