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震旦发现中国」活动宗旨,在于透过四天的馆藏主题学习和创意手作活动,激发儿童对历史与文化的兴趣。每天的主题分别与震旦博物馆馆藏文物精选展「汉唐陶俑」、「历代玉器」、「青花瓷器」、「佛教造像」展厅相对应,让儿童们在暑假以夏令营方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震旦」意为中国,该词是古印度梵语中对中国的称呼,因此取名本次夏令营主题为「在震旦发现中国」,意指从震旦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出发,通过文物使学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同时寓教于乐,藉由体验工作坊,充分体会到了自己动手的乐趣及工艺的魅力。
每日在经由老师导览深入了解馆藏文物后,配合当日展厅主题,为学员们准备了相关联的手作活动,以全新的体验方式巩固自己所学,更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到中华文化传承的责任和意义。
第一天老师带领学员们参观二楼「汉唐陶俑」,从介绍各式各样的陶俑造型开始,骑着骆驼的商队,乐俑手中的箜篌、毛员鼓、笙等乐器,陶俑蕴藏了丝绸之路上中华与西方的文化交融,学习到了古代的商业、交通、娱乐及服饰等人文知识。结合体验「手作泥版画」,学员们自行选择龙纹及九色鹿等传统图样,以古为师,在泥板上绘制专属于自己的作品。
第二天则来到三楼参观「历代玉器」,对玉器的文化起源、最初用途及其历代演变、玉器打磨切割技术与工具都做了详细的讲解,随后学员们在馆内寻找象、豹、羊、猪、龙等动物形状的玉器并将与课程学习单中的甲骨文相对应,以增进对于玉器和甲骨文的认识。参观后结合「刻章」的活动,体验玉器制作的切磋琢磨,了解篆刻的工艺。
第三天,在四楼「青花瓷器」为学员们解析陶与瓷的差异,介绍山水人物、花草虫鱼、龙凤吉祥等多种青花纹样及其寓意,以及各时期钴料的种类与青花呈色的差异、器型及纹饰特徵的风格。而「再绘青花」手作,同时结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话题,使用餐巾纸和棉签等随手可得的工具,将工画结合,创造出适逢当日为节气中「立秋」主题的青花纹样作品。
最后一天来到了六楼「佛教造像」,从贵霜王朝时期的犍陀罗造像开始,各时期造像面容与雕刻风格的变化,深入剖析了佛像造型与地域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且了解佛与菩萨的差异、佛像的手势及坐姿等不同含义。结合非遗工艺「印刷」,共同体验雕版印刷以及拓印工艺。
「在震旦发现中国」夏令营不仅仅是对学员展示理论知识,更给学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所学。今后震旦博物馆也将继续致力于儿童的中华文化教育与创新能力开发,旨在为儿童带来高品质、多元化的教育活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致力于达成保护与传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