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8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高校教授李吉仁—具备策略思维,晋升一流人才

AI大浪来袭,产业秩序剧变,过去的成功方程式难以持续。企业经营者与经理人需要一个能兼顾策略思维、决策选择与执行力的实用架构,以带动有效的变革。高校教授李吉仁,基于多年与企业互动的经验,结合学理逻辑并针对企业实务营运的痛点,提供有效的架构解方。

许多企业在内部评估与拔擢经营管理人才时,常常会提到一个重要的特质条件,那就是这人是否有「策略思维」,或是有没有「策略高度」?显然这是担任高阶主管的重要能力条件;但,究竟什麽是「策略思维」呢?

这个构念或许没有标准的定义,但个人认为对「策略思维」最简单与直白的理解,应该是指决策者能够根据未来想要达到的目标,而决定现下要采取的行动;相对于多数人看到问题就采取行动的反应,这样的行为便具有「策略思维」。更正式地说,策略思维是一种「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与做事习惯。

 

要让组织成员有「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式或许不难,但难的是,决策者如何建立对「终局」(endgame)的想像或判断,以及如何敢于以「终局」的预判导引改变现状的行动。对「终局」的判断,须要具备深度理解决策议题脉络的能力,而导引现状的改变,更需要变革领导能力,也牵涉到改变的时机与力度的判断;前者存在预判的不确定性,后者则须考量改变的可能风险,都是策略决策者必须经历的重要修为。

 

进一步来说,真正具有策略思维的决策者,会倾向采取主动积极(proactive)的作为来面对未来,因为他们相信最终结果是源自于审慎思考后的选择,而不该受制于外在条件、只是采取因应(reactive)的作为;也因为有策略思维,决策者才可能会采取「短期看似不利、长期却有助于达成目标」的策略性行动。

 

总结来说,策略思维可说是进行策略规划基本动作,自然也成为事业经营者与高阶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能力。

三要素发展策略思维

既然策略思维如此重要,那该如何发展此一思维习惯与行为呢?让我们借用实务界常用的问题解决架构来说明这个概念。

 

下图左半边所示便是问题解决的通用架构,其中包含三个重要元件:「现状」(通常称为As-Is)与「期望目标」(通常称为To-Be),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Gap),最后加上从现状到期望目标的关键路径(Path)。这三要素结合起来,用白话说就是「要解决问题,得先厘清现状,再设定期望目标,然后,建构关键路径以解决现状到期望目标间的差距」。

透过愿景建立新的期望目标

如果把三要素架构用于进行策略思维练习,首先便要建立一个长时间后,期望达成的愿景与目标。组织的期望目标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根据组织的使命(mission)、核心价值(core value)与愿景导引出来的。使命是说明组织存在的本质与目的(essence and purpose),也可说是指引组织发展的「北极星」。

 

核心价值,则是组织与成员所选择、且深信不疑的信念(belief),会深刻地影响组织未来解决问题的取向与方法;至于愿景,则是组织重要的利害关系人(key stakeholders)共同希望达成有别于现状的美好,也可以说是组织迈向最终目的的远景与想像(imagination)。使命与核心价值,通常是较为长久不变的内容,但愿景可以是阶段性的勾勒与发展。由于是想像,愿景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化,因此,我们便会透过设定具体目标,来具体实践抽象的愿景。

 

创立于1886年、全球知名的娇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 J&J),以医药保健领域创新产品闻名,整个集团由分权运营的两百五十多家子公司组成,分布于全球六十多个国家。该公司于1943 年公司上市前,创办人将使命与核心价值明确地陈述在「公司信条」(Our Credo)中,开宗明义便明示对所有利害关系人(stakeholders)的责任:「我们相信我们首先要对病患、医师、护理师、父母,以及所有使用我们产品与服务的人负责。在满足他们需求的同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是高品质。我们必须不断努力降低成本,以维持合理的价格。

 

这个常被教科书引为典范的娇生公司信条,在这家公司历久不衰,不仅成为营运的最高指导原则与组织文化,更在不同发展阶段导引愿景的形塑与设定事业里程碑的目标。正因为组织的使命与核心价值,本来就具有长远性与不须变动的特性,因此,策略思维的启动便常仰赖愿景的演进与改变,以此来产生新的期望目标,而这便成为组织动态发展的重要驱力。

盘点现状与期望目标间的差距

透过愿景建立了期望目标,策略思维的第二步便是,分析现状与期望目标间,在资源结构与能力上的差距。

 

如图所示,差距的大小是由现状与期望目标两者的内容所决定;当两者差距愈大,便代表后续愈需要采取迥异于目前的做法,毕竟「旧的道路,到不了新的出口」,也就是说,组织需要采取策略性的作为,而这也会对现行组织的执行能力产生不小的挑战。实务上,多数决策者常会因为考虑到执行的可行性,往往就「自动限缩」对愿景的想像与期望目标的设定;一旦目标与现状间差距变小,后续的规划就失去策略意义了。

 

那究竟期望目标该设得多高远才正确?当然,这跟你要进行的规划期程是有关系的;愈是长程规划,愿景与目标便愈高远。如果不是要追求有别于现状的目标,却要进行策略规划,显然是太沉重的任务了。因此,我们常说「现状优化不是策略」(Do-better is not a strategy!),便是基于这个概念所生的。反观,决策者若真具有策略思维,表示他敢于建立长远、创新、须质变的愿景与目标,同时,还有能力带动组织、汇集资源、执行以达成目标,这正是高阶经理人必备的能力要件。

 

当绝大多数产业迈入数位时代,未来的竞局绝非延伸过去的成功方程式就可胜出;企业能否成功转型,真的愈来愈需要有策略思维与能力的领导人。例如:对一家百分百实体的便利商店体系来说,能否在线上也提供无所不在的便利服务,将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对一家内容媒体商而言,能否在愈来愈难以直接靠内容变现的阅听环境下,发展创新的内容延伸或顾客加值服务,更将是决定存活的关键。

 

同样地,即使是已经成功立足全球供应链的科技制造业,当面临硬体制造市场更加红海,制造资产的获利报酬率渐低,也需要思考如何能够发展较高附加价值的垂直市场需求,从硬体制造商转型到软硬整合的系统(system)、整合服务(service)或解决方案(solution)的供应商,这肯定将是决定它价值能否成长的关键。

发展关键路径

确立了期望目标与现状的差距后,策略思维的第三个要素便在于,寻找从现状能够到达期望目标的关键路径。

 

这里的关键路径是个简化的概念,尤其当期望的目标迥异于现状,需要产生现状的质变时,恐非一两条路径可以达阵,而是需要更多针对特定问题脉络的系统性分析,以及审慎可行的决策选择,加上适当的资源配置,甚至执行后的快速反馈调整,才能让组织从现状到达期望目标;这需要更多策略规划逻辑与整合三个元素(愿景、差距与路径),便构成策略规划的本质,若能成为参与规划同仁的共同概念与语言,定将有助于规划过程的沟通。 

名人档案×李吉仁 台大名誉教授

高校国际企业学系名誉教授,从事策略与经营管理的研究、教学与产业谘询服务近三十年,曾任高校管理学院教学与资源发展副院长、EMBA执行长、创创学程与创创中心主任。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案教学、管理个案开发与专题式行动学习,不遗余力。

 

好书推荐

《转型再成长》

作者:李吉仁

出版社:天下杂志出版社

本书综整重要策略研究的洞见,结合企业个案研究与参与转型的实务经验,归纳转型再成长的整合架构,分别提出导引发展架构与实践诀窍,辅以模拟决策个案的刻意练习,期能有助于提升转型再成长的效能。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