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对于博物馆定义的阐释,“教育”已成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震旦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直为观众带来公共教育活动,随着A2空间的开放,我们基于综合性博物馆的定位更是将“教育”作为重要发展目标。
202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布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在2021年的后疫情时代,如何“恢复”和“维持”观众信心和博物馆的常态业务,以及如何“重塑”和“探索”博物馆新型业态和新的发展模式?震旦博物馆在不断思考和学习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这在博物馆年度教育活动中也有所体现。
常规性活动的维持
在探索博物馆公教角色的过程中,我们举办“震旦博物馆奇妙夜”、“白领之夜”、“震古铄今,淮音传情”、“时‧遗”四个系列的公益活动。“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希望亲子能共同走进博物馆,我们将本馆“料、工、形、纹”的研究方法以儿童视角进行重新演绎并呈现在探索手册上,孩子们将在听完讲解员导览后和家长一起探索文物、完成任务。(图一)
“白领之夜”系列讲座则考虑到震旦博物馆坐落于陆家嘴金融城,希望金融城的白领们在周五下班之后,能来博物馆听一场文化讲座,在沉醉于黄浦江畔夜景时卸去一周的疲惫,只享受这个专属于自己的“文化星期五”。
“震古铄今,淮音传情”系列淮剧演出与上海淮剧团合作,用传统曲艺结合馆藏文物这一创新形式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想必你们一定没有见过在博物馆里的淮剧快闪。(图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近年来民族文化承袭方面的重要命题,“时‧遗”系列手工坊便是我们连接观众和非遗工艺的视窗,通过每一期不同主题的工作坊,让观众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了解和学习传统民间手工艺。(图三)
“生活美学体验课”系列活动也是综合性活动内容方面的创新,包含咖啡、打击乐、香氛、茶课、心理疗愈等。(图四)
有时我们或许只是想要单纯地享受周末、享受生活,当我们跳脱出“博物馆教育活动=学习”的定式,就能获得纯粹的生活美学体验。
特展衍生活动创新
2021年,在震旦博物馆A2空间举办了“民‧潮——月份牌珍稀画稿与二十世纪时尚潮流展”、“往来千载——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和“重启——陈亮艺术展”三场展览。除了常规性活动之外,结合每一个特展的展期、展览内容,综合考虑衍生出特展配套的教育活动。
例如,“民‧潮——月份牌珍稀画稿与二十世纪时尚潮流展”,展览期间一共开展了5场讲座和7场工作坊。结合展览展出的月份牌和旗袍以及对这两者历史和制作工艺的探究,开展了“服饰与珠宝”、“月份牌与石印技术”、“海报背后的商业设计”、“20世纪前期的上海建筑细节”和“跨媒体视野下上海都市形象”五场讲座,带观众了解上个世纪的老上海、月份牌和旗袍的制作以及展览的台前幕后。工作坊区分成人和亲子,呈现出“手工盘扣工作坊”、“亲子拼贴课程”、“月份牌擦笔水彩画法课程”(图五)和“TOTE BAG DIY课程”。
特别企划活动的生机
在2021年,我们在活动方面的最新尝试就在于两大特别企划系列活动:6月“夏至文化日”和10月“群星璀璨批新衣:近代上海的时髦往事”系列活动。
6月结合每年传统的“夏至音乐日”演出,拓展成为期两天的“夏至文化日”系列活动,由夏至音乐演出和小型高端市集配套相应“葡萄酒知识分享会”、“花体字工作坊”、和“限定香气调香体验”,炎热夏日,我们在夏至时节共享法式风情和浪漫夜晚(图六)。
10月国庆假日期间,策划三天“群星璀璨批新衣:近代上海的时髦往事”系列活动。(图七)
让观众在“民‧潮”展览之后,能继续在博物馆感受上个世纪的上海城市魅力和都市女郎的时髦。几位钟情于旗袍的年轻研究者们为我们呈现了小型古董服饰展示和复古时装走秀,用分享会揭秘近代上海娱乐圈,并在现场直接还原旧时美术照相馆。借由此次特别企划,观众亲身体验了旧时上海风情,也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被传统服饰文化所吸引并倾力维护的年轻群体。
2021年面向公众的活动数量多、形式丰富,但在活动内容的教育性、整体性和活动品质的把握,我们仍不断思索、不断提升。处于后疫情时代之下我们仍需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工作,重新审视“寓教于乐”的呈现形式,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能共同走进震旦博物馆参观、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