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位于黄浦江畔的震旦博物馆迎来了开馆一周年纪念。这一年是震旦博物馆的元年,也是开创之年。在过往的一年里,震旦博物馆始终秉持保护、传承、奉献的宗旨,以研究、展示中国古代艺术为己任,同时坚持古器物学的推广与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通过展览、讲座、研习、导览等各类形式让更多的人体会、感受文物的魅力。
一年的积累,成长伴随着沉思,震旦博物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民办博物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为了迎接开馆一周年这样一个别具意义的时刻,震旦博物馆特别推出「传统与创新:先秦两汉动物玉雕展」,希望以此为民众献上一场有关中国传统玉器的文化盛宴。
传统与创新
传统与创新,这是一个恒久不衰的话题。震旦博物馆的古玉收藏可谓翘楚,经过策展人独具巧思的创造,立足本馆收藏与研究的特色,将学术性与现代思潮相融合,展出一场战国与两汉玉器共同演绎的「传统与创新」之变。
有人说,优秀的传统是一个时代的总结也是另一个时代的预言。战国便是古玉发展史上的这样一个节点,其上承春秋制玉之传统,下启两汉玉器之辉煌,无论在造型纹饰,还是工艺技法等方面,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汉代在战国的基础上继承创新,用多视点组合、面面俱到、立体化与艺术化的思路发展出多彩多姿的新面貌,成就中国玉器史上的又一个辉煌时代。
我们早已望不见战国烽火、大汉烟云,以及那时的诸子争辩、汉庭歌舞,但历史留给我们另外的追怀方式。所谓「见物思人」,在战国两汉的玉器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潮流、审美品味、设计思路,发现古人的可敬、可爱之处。
重量级的展品
围绕「传统与创新」的主题,本次展览展出百余件战国及汉代玉器精品馆藏,聚焦于展示两个时代迥然不同的玉器风格,希望以此阐释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一次嬗变。
展出的文物以战国片饰器及汉代圆雕玉器为主,包括千姿百态的战国玉龙、各种汉代圆雕动物、人物等。其中一件回首拱身的战国S龙形玉佩,十分具有代表意义,玉工利用三角形玉料的天然形状,将龙的躯体扭转回勾限定于其内,充分彰显出玉龙因动态所展现出的张力(图一)。另一件尺寸长达19.5公分的汉代玉神兽,玉质青翠,神兽的刻画凸显出汉代以多视点组合的手法,这种方法将动物的头部、前胸、身体、臀部、四肢分别采用了直视、正视、斜视、后视的视觉效果,从而极大程度上全方位立体表现出动物在行进时的动感(图二)。此外,俯首帖耳的玛瑙兔、仰头卷尾的小玉豹、憨厚笨拙的玉猪握以及敦实可爱的玉狮子(图三),都是极具看点的展品。除动物主题外,还有部分人物玉雕展出,如两件玉雕仕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玉工刻画出长发及腰、长裙曳地的汉代女子形象,白玉者温婉,青玉者娴静,可谓当时的精品重器(图四、图五)。
独具特色的策划
承继震旦博物馆古器物学研究中心的展览特色,此次展览在策划方面也是以古器物学「料、工、形、纹」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将战国及汉代玉器进行材质分辨、工艺技法、造型演变、纹饰组合等多项对比展出,贯彻「看、懂、好、用」的布展理念,希望观众能够多维度、全方位地理解战国两汉玉器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中实现继承发展,成为玉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
本次展览共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材质多样性、依料施工、圆雕动物题材、玉龙百态等,均配有详细的图文说明,希望观众在对照说明的同时仔细体味展品背后的文化信息,进而了解汉代玉器在战国玉器规律、扁平化及单一视点取向的基础上逐渐生发出的抽象、立体与艺术化并存的别样风致。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一个成功的展览离不开教育活动的开展。配合此次特展,震旦博物馆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静默的展览传达更多的信息,并架起观众与文物展品、观众与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桥梁,使得展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特展期间,震旦博物馆将围绕「传统与创新」的主题展开系列讲座,由策展人亲自为观众解析展览的理念、展品的内涵以及相关的延伸知识,对展览进行全面、有深度的阐释。除此之外,本馆也将组织多场专题导览活动,由专业人员现场带领观众看展览,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育活动的展开将尽可能地满足观众不同层次的需求,真正实践「学术生活化」的目标。
寄寓与展望
优秀的传统应该得以传扬,而创新,在传统的基石上一定可以走得更远。在博物馆,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过去,同样也能看到现在、启发未来。震旦博物馆用一场精心策划的古器物展览来传达「传统与创新」的发展理念,也许观众可以体会古人与今人情同之处。
更值得一提的是,「传统与创新:先秦两汉动物玉雕展」开幕之际同样也是震旦集团成立五十周年庆典之时。五十年来,震旦集团走过了从开创、积累到回馈社会的企业历程。震旦博物馆也希望以此次展览来祝福震旦集团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继往开来,不断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