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体成形法
一体成形法是指用单一材料所制作的造像,为石刻佛像常见的制作方式。例如图一为东魏的造像碑残件,此碑原是一佛二菩萨的三尊像组合,主佛居于中间,双菩萨分立两侧,如今左侧的胁侍菩萨已经佚失,从中可以看出主尊佛高肉髻,身穿僧只支和袈裟,双手各施无畏印和与愿印,菩萨头戴高冠,身穿天衣长裙,右手上举、左手持物等造型。
碑体表面粗细不均,主佛脸部、左手、局部袈裟和菩萨的左手及局部袈裟已经打磨平滑,其余则是粗糙的表面,尤其佛首头光、菩萨高冠及其上方等处,都只凿出大致的轮廓,显示石雕佛像的制作必须经过粗胚〈粗凿轮廓〉、中胚〈雕刻五官衣饰〉及细胚〈细刀修饰抛光〉等过程。
虽然此器尚未完工,但是佛与菩萨的头部、身体、衣着、手印及持物都很完备,而且与后面的背光连成一个整体,显然是用一整块大石头雕刻而成的,正是一体成形法的工艺表现。
二、成形接手法
成形接手法是指佛教造像的主体部分和手分开制作,再彼此接合而成的方式,也是石雕佛像的成形工艺之一。
例如图二为东魏的石雕佛三尊像,主佛面相方圆,头顶高肉髻,螺发细密整齐,内穿僧只支,外披袈裟,跣足立于小圆台上。圆台两侧分别浮雕一个冉冉垂降的祥龙,龙首翘鼻张口,口中吐出莲台,承托两位菩萨,菩萨头戴低冠,冠缯垂肩,身穿天衣长裙,胸前佩挂璎珞,装饰颇为华丽。
主佛和菩萨的双臂皆作屈肘向前状,但是手部佚失,无法得知三者的手印和持物。由于前臂残佚处的断面平整,居中处钻凿一孔,显示佛、菩萨、背光及台座是用一块完整的石料雕刻而成的,但是双手部分是用别的石料制作,工匠把手部后方琢磨一个突出的榫头,前臂钻凿一孔为卯眼,即可嵌合在一起。
此种成形接手法特别适合用在大型的石雕造像上,既可节省石材,又能方便施工,具有省工省料的双重效益。
三、木刻组合法
木头具有材质轻、取得容易及易于雕刻等优点,广为佛教寺院用来制作佛像,但是有些佛像体型高大,很难找到适合的大型木料来雕刻,所以就用分段制作再逐一接合的方式来进行。
例如图三为宋代的木雕菩萨立像,此尊造像的体型硕大,菩萨头戴花鬘宝冠,脸型方圆,双颊丰满,直鼻小嘴,双眼向下垂视。他的胸前佩挂项饰,身上穿着天衣长裙,左手屈肘上举,右手斜置于腹前,跣足立于圆台上。天衣和长裙顺着躯体贴附,表面用弧曲的衣褶纹理表现布料的柔软,带状帔帛自肩部飘垂而下,为庄重的姿态增添潇洒。
由于木材易受环境影响而裂开,所以菩萨表面有许多长短不一的裂纹,这些裂纹多呈纵向走势,属于木质龟裂的自然现象,但是菩萨腿部有一圈环状凹痕,凹痕两侧的纹理并不吻合,显示此尊造像是用二块木头雕刻头部和身躯、腿部及圆台后,再以榫卯结构组合而成
四、陶制模印法
陶器在中国的历史悠久,随着器型的需要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制作方法,但在陶瓷佛教造像中,以模印法为主。
例如图四为宋代的陶菩萨像印模残器,此器外表呈不规则隆起,内部如图所示,向内凹陷为菩萨的造型。从其形状可知,当初是先用陶土制作一个实心的菩萨造型,由侧边切割成前后两半,烧成前半身和后半身两个母模,再用陶土压印在母模上面,稍加阴干后去除母模,入窑烧成两个内部中空的外模,其中,前半身的外模即如此图之状。接着,陶工再以细泥压印在外模内侧,稍加阴干后取出,成为前后两个坯胎,将这两个坯胎黏着在一起,即可入窑烧成完整的造型。
由于印模可以重复使用的缘故,因此具有省工省力、提高产能的优点,所制作的佛像内部中空,质量轻且便于陈设,广为各界所使用。
五、压印成形法
压印成形法的原理与模印法相同,主要施作于善业泥佛像上,其工序约可分为下述三个步骤。
首先用陶土制作一个圆弧顶的长方形板,正背面皆用减地法雕刻浮雕佛像与题记文字,烧成母模;其次,用二块陶土压印在母模正背二面,阴干后烧成二个外模;接着再用揉合了高僧骨灰的细土压印在正面外模内部,其上再压印背面外模,稍等阴干后取下外模,最后入窑低温烧制成弧顶长方形、正面浮雕佛像、背面浮雕文字的善业泥佛像。
古代工匠以刻、印、塑等工艺为基础,配合造型和材料发展出上述各种制作方式,展现省工省料、提高产能的精神。下期将从纹的角度,介绍佛教造像纹饰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