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注重美感的呈现,长久以来发展出印花、刻花、塑贴、绘画及釉彩等装饰技法。到了元代,青花瓷以笔绘纹饰为主,部分器物加上模印、线刻、塑贴等工艺,形成丰富的纹样。
元代青花纹饰有花卉、禽鸟、瑞兽、人物、杂宝图案、海水波涛、回纹卷草,以及壸门纹、菱花形、如意云头纹等图框,可以根据各种品类做出不同的规划,本文将其归纳为下列五种类型,介绍元代青花造型与纹饰的设计概况。
一、圆体设计
圆体造型的青花瓷包含大罐、梅瓶、玉壶春瓶及葫芦瓶等器物,表面常以龙纹、花卉、莲塘鱼藻或人物为主纹。
例如图一为震旦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云龙纹罐,圆形罐口,颈部短直,腹部圆阔,腰部以下收窄,表面绘画海水波涛、带状莲花、云中游龙及壸门纹边框内填如意云头圆珠纹等四层纹饰。
云中游龙是此器的主纹,龙首翘鼻张口,面向前方,龙身布满细密的鳞片,四肢前后开展,趾爪尖利如钩,头部鬃鬣和肢肘处的肘毫成束飘扬,周边散布云朵,展现御风而行的动态。
龙纹身形修长如蛇,头部、身躯及尾端采用不同的角度取象,以上下起伏的姿态横向蜿蜒,环绕腹壁一周,正是配合圆体造型所做的设计。
二、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主要见于扁形的青花瓷上,以长方体的四系扁壶为代表。
例如图二为震旦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四系扁壶,壶口小而圆,颈部短,器身呈上宽下窄的扁方体,肩上附加两对螭龙做为双系,底部有长方形的浅圈足,造型颇富特色。
扁壶颈部为带状莲纹,壶身分为正面、背面及左右两个侧面,正背两面皆以如意云头纹边框区隔为上下两半,上半部是凤鸟穿花纹,下半部为双龙戏珠纹,因为器表属于平面的缘故,龙身采直立状,以一升一降的形态左右并列。
壶身两侧勾画简单的如意云头和串枝莲纹,整体形成四个平面、各自成纹的拼贴式组合。
三、多棱设计
元代青花受到伊斯兰金属器的影响,部分产品出现多棱转折的特色,表面纹饰也会顺着器身棱线安排。
例如图三为震旦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八棱开光梅瓶,圆形瓶口,口沿往外翻折,颈部短,腹部高长且上宽下窄,瓶身由口沿至足底皆做成八角形,是从传统圆身梅瓶为基础所衍生的造型变化。
梅瓶肩部环绕一圈卷草纹,腹部勾画上、中、下三层开光。上下两层开光都是四个如意云头形边框,框内填饰折枝花卉纹,中层开光为四个菱花形边框,框内绘画梅树、松树、柳树、灵芝及莲塘鸳鸯等图案,开光外侧用细密的卷草纹补白。
三层开光以器壁上的棱线作为对称轴,采取多棱共用的方式上下交错排列,使器壁转折的方硬感产生模糊,形成方中有圆、圆中带方的美感。
四、执壶设计
元代青花执壶包含壶体、壶流、器柄三部分,虽然壶身有扁形、圆形或八棱形的变化,但是表面纹饰大多配合壶流和器柄的位置而安排。
例如图四为震旦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凤首执壶,圆形小口,颈部短,腹部呈扁圆形,器底有椭方形圈足,壶身两侧附加壶流和器柄,因为壶流做成凤首状,所以纹饰依照壶流的形状绘画。
扁壶颈部勾勒方转的回纹,壶身绘画鸟的身躯、翅膀及长尾,与凤首状的壶流连接为昂首展翅的凤鸟,鸟纹下方是折枝莲纹,组成凤鸟穿花的图样,形纹合一的设计,使此器显得十分别致。
五、盘面设计
元代青花大盘是针对伊斯兰人士之饮食习惯所生产的器类,表面纹饰顺着圆形盘面的特征而排列。
例如图五为震旦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大盘,圆形盘体,盘口往外翻折,器壁圆弧向下收窄,底部具有圈足,因为器腹较浅、直径宽长、盘心坦平之故,纹饰表现以内部为主。
大盘折沿处用细笔勾画斜格锦纹,侧壁环绕三枚花朵和三个石榴串接而成的带状花果纹,盘心绘画麒麟、山石、蕉叶、花卉及果实,构成一幅生机蓬勃的园景图。
上述三种纹饰采同心圆式的布局,由内而外铺满大盘内壁,盘体外壁再环绕带状花卉,就是元代青花大盘的典型风格。
元代青花依据市场需求制作,众多的纹饰配合器形铺排,图案繁密却井然有序,展现卓越的设计能力。下期将以梅瓶为题,介绍此一品类的形纹关系。
元代.青花云龙纹罐
此器以云中游龙为主纹,龙身顺着罐腹环绕一圈,呈现圆体造型的纹饰设计。(图一)
元代.青花双龙戏珠纹四系螭耳扁壶
此器以双龙为主纹,龙纹采直立状,一升一降,左右并列,属于平面式的设计。(图二)
元代.青花八棱开光梅瓶
此器呈八棱形,表面纹饰以棱线为对称轴,上下交错排列,呈现多棱共用的形态。(图三)
元代.青花凤首莲纹执壶
此器具有凤首形的壶流,壶体上面绘画鸟身、翅膀及尾羽,成为形纹合一的设计。(图四)
元代.青花石榴麒麟花蝶纹大盘
青花大盘的器腹浅,盘心坦平,纹饰顺着器面一圈一圈排列,构成同心圆的布局。(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