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国的创意,不仅让拉丁美洲地区饶富特色的现代设计独树一格,也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新旧激荡的面貌,以及风格多元的家居产品表现。
说起当代设计,拉丁美洲相较之下并不常成为瞩目焦点。但这片丰饶的土地,其实也蕴含着与众不同的人文历史与风土民情,因此催生出独树一格的作品。
近期两档设计策展,便不约而同聚焦拉丁美洲的创作力。首先是纽约当代艺术馆以「打造摩登—拉丁美洲的设计」(Crafting Modernity—Design in Latin America, 1940–1980)特展,锁定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六国的出色创作。
150件展品规模,呈现1940至1980年间的家具、平面、织品、陶瓷、摄影等作品,不仅突显拉美地区饶富特色的现代主义设计,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解拉丁美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面向发展的线索,追溯其社会如何随时代而转变,并进而影响创意与设计表现。
剧烈社会变化 带动设计创意表现
仔细深究起来,拉丁美洲的当代设计崛起,关键分水岭当属二次世界大战。虽然中南美洲由于远在地球另外一端,并未卷入这场烽火绵延的战事,但欧陆的征战纷扰,其实也切断了原本两地之间频密的商务与贸易往来。
中南美洲当时最大的变化,就在于过往倚赖欧洲进口的商品或物料,被迫开始改由本土生产所取代。而随着战争落幕,拉丁美洲地区也迎来了剧烈的社会转变,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高速的经济成长与现代化,直接刺激了在地工业的兴盛,也为设计工作者带来更多机会与表现舞台。
不过,这样的荣景并未长期持续,1970年代末期,拉丁美洲开始陆续爆发经济危机,为战后的高速成长划下了句点。社会大众开始预期,加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与扶植强劲的内需市场,成为国家理当一肩挑起的责任。因此该时期的作品就反映出当时拉丁美洲设计为增进内需所做出的努力,也可以看出设计者在此种社会氛围下,针对新兴的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变革所进行的各种实验。
而随着新加入的移民以及由美国、欧洲等地学成的海归派设计者愈来愈多,更多前卫的设计观点,也被一步步引进中南美洲。另一方面,设计者的自我认同感也逐渐加深,像是墨西哥的Clara Porset、委内瑞拉的Cornelis Zitman等设计师,便开始由自身土地的「编织」等工艺传统汲取灵感。
一时之间,无论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建筑师,或其他专精各个领域的知识份子,开始彼此集结,并在创作计画上互相合作,互有影响,不仅追求更摩登、更突破的视觉语汇,也重视创作表达的完整性,在集体共识下探索让日常生活变得更为美好的可能性。
名椅风靡全球 创意来自南半球阿根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超过半世纪的发展中,拉丁美洲诞生了一张风靡全球的椅具,至今人们仍能在很多不同场合看到其正版、山寨版的身影。这张经典的蝴蝶椅(The B.K.F. Chair),最早是在1940年代由Antonio Bonet、Juan Kurchan、Jorge Ferrari Hardoy等三位建筑师所组成的设计组合Grupo Austral所发表。当时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设计出来后,便汲取三位设计者的姓氏缩写为名。
这三位设计者,过往曾在巴黎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比意合作,后来他们为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设计案创作出这张椅子,没想到却一炮而红。
由钢管结构撑起牛皮椅面的独特造型,很容易让身体随着曲线而贴合椅面,也让这张躺椅被昵称为萨筏旅狩猎椅、吊绳椅或展翅椅。当时执掌美国纽约当代艺术馆(MoMA)工业设计藏品部门的小艾德加.考夫曼(Edgar Kaufmann Jr.)慧眼识英雄,很快就注意到这款椅具出色之处,也看出这款椅具的独特潜力,因此当他造访阿根廷时,便向设计团队洽购这张椅子。
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最早来到美国的三张蝴蝶椅,其中一张就被选用于1934年建筑大师法兰克.莱特为小艾德加.考夫曼在宾州设计的经典名作「落水山庄」(Fallingwater)当中,另一张则被纳入纽约当代艺术馆馆藏,使它因而备受瞩目。
这款椅子接下来分别由纽约的Artek-Pascoe以及Knoll等家具公司取得在美国生产制造的权利,随着行销手法的成功,这款轻巧、售价也相对合宜的躺椅,被营造出新潮时髦的形象,因此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尤其在西岸更是如此。
后来Knoll停产之后,这款椅子继续衍生出不同版本,包括皮革椅面改由帆布或其他化纤材质取代;由于它质轻又方便移动,因此形式相近的仿品陆续出现在全世界各地,也常被运用于露营或花园等活动与户外环境,经过八十多年演进,至今依然风行不坠。
在地意识兴起 结合工艺复兴与现代美学
而除了设计开始走向国际,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拉丁美洲,也在各国政府的推动下,藉由加速工业化,享受经济的高速成长;随着消费主义兴起,更多商品也逐渐从进口转变为在地生产,以快速满足市场供需。
像是墨西哥的Michael van Beuren以及巴西的Geraldo de Barros等设计师,便开始推出更贴近在地喜好与市场需求的产品。而阿根廷的Noblex与哥伦比亚的MUMA等家具厂,也开始推出Oscar Muñoz所设计的商品,藉由当地方便取得的资源与技术,在设计与生产制造之间找到平衡。
在大量制造逐渐兴起的同时,在地工坊与工艺产业,也成为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设计者在发挥创意的同时,也将「编织」等更多在地工艺手法融入作品之中。像是墨西哥的Cynthia Sargent或委内瑞拉的Ruben Nuñez,便都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除了以宏观角度深入探索拉丁美洲的设计底蕴,丹佛美术馆所推出的另一档「请坐—墨西哥当代椅具设计」(Have a Seat—Mexican Chair Design Today)特展则聚焦单国表现,藉由墨西哥的当代家具设计发展,带来Andrés Lhima、Cecilia León de la Barra、Daniel Valero、Bárbara Sánchez-Kane、Jorge Diego Etienne等22位创作者的17件作品,呈现设计与历史、在地物产,以及传统文化连结的可能性,并探索墨西哥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与材质,如何与当代美学相互交织辉映。
从设计作品的多元展现中,可以看出墨西哥丰富的跨文化遗痕,包括西班牙殖民者在进入中南美洲后与当地原住民以及亚、非、欧等地的文化混融。而墨西哥设计的可观之处,不只在于殖民历史与在地风土擦出多元文化火花,新兴的现代设计理念也在此茁壮,呈现新旧激荡的风貌,深刻影响了设计的各种面向。
因此展出划分出「椅凳」、「躺椅」、「西班牙椅」、「沉浸式展厅」等四部分,探讨殖民时期的融合风格设计、欧洲文化影响,以及阿兹特克文化与墨西哥工艺传统底蕴等议题。
观众可以看到,从古远的时代,各种古文明便开始将座椅视为展现社会阶级与权力的象徵。像是史前时代的墨西哥,便存在为统治阶层与高阶祭司打造专属座椅的传统。
墨西哥及其他拉丁美洲的设计者便不断从这些自身的历史文化汲取灵感,藉由结合工艺传统、在地材质与当代技术,创造出饶富当地文化特色的作品,持续创造出更多使用惊奇与视觉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