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主要以钴为着色剂,在白色胎体上绘画纹饰,施透明釉后高温烧成白色地子和蓝色纹样彼此辉映的装饰,随着窑工程的进步,有时也会采用其他着色剂或工艺技法来搭配施作。
在着色剂方面,加入氧化铜作为红色的彩料,在工艺技法方面,混和塑贴、浅刻及模印法,产生青花釉里红、蓝地白刻花、青地白刻花、青地印花及青地白花等类型,本文选取下列五件器物,说明元青花在多重技法上的表现。
一、元青花釉里红罐
元代青花釉里红罐是很知名的文物,因为它在古代陶瓷装饰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造型参见图一所示之例。
此器为震旦博物馆藏品,圆形罐口,颈部短直,肩部圆缓向下倾斜,腹部圆阔,腰部以下收窄,器底具有浅圈足,表面以串枝菊花、卷草纹、如意云头纹边框内填海水莲花纹、折枝菊花、菱花形开光内填山石与花卉、卷云纹及壼门纹边框内填如意云头莲花圆珠纹为饰。
位于罐体腹部的菱花形开光用细泥堆贴而成,内部用塑贴法制作立体透空的花朵、枝叶及山石,枝叶部分涂上钴料,花朵和山石则用铜料着色,罩上透明釉后,高温烧成青花釉里红。
类似的器物亦可见于河北省博物馆的藏品中,该器同样使用钴料和铜料二种着色剂,运用笔绘和塑贴之双重技法,形成平面、立体及镂空,红、蓝两色交互辉映的多重装饰。
二、元釉里红刻花四方扁壶
釉里红以铜为着色剂,亦属高温釉下彩绘,在元代除了与青花一起装饰之外,也可以单独运用,因其技法和造型纹饰都与青花瓷雷同,两者常被相提并论。
图二为震旦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釉里红刻花白龙纹扁方壶,此器呈小圆口、短颈、方形扁腹之状,双肩各有一对系耳,表面用浅刻法制作如意云头纹边框、折枝花卉及云龙纹等图样。纹饰表面留白,其余器面涂上氧化铜,施透明釉后,高温烧成釉里红刻花白龙纹之装饰。
氧化铜并不稳定,温度和气氛控制不当就容易挥发,故有发色灰暗或颜色游离的情形。类似的纹样亦可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釉里红刻花白龙纹扁瓶,呈现元代釉里红器的共同特徵。
三、元蓝地刻花白云龙纹梅瓶
元代的蓝地白花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元代以前钴蓝的使用大多属于点彩或局部釉色装饰,到了元代将钴料融入釉料之中调成蓝釉,施于器面上。
图三为震旦博物馆所收藏的元代蓝地刻花白云龙纹梅瓶,此器呈圆口、凸唇、短颈、丰肩、腹部硕长之状,表面以龙纹为饰,龙纹昂首挺胸,身躯上下起伏,环绕腹壁一周,姿态雄健伟俊。
白色龙纹采浅浮雕法制作,表面施透明釉,其余器面罩上加了钴料的蓝釉,相同的纹饰亦可见于扬州博物馆收藏的元代蓝地白龙纹梅瓶上,是元代创新工艺的产品。
四、元青地刻花白龙纹罐
青地白刻花也是用钴蓝的色调衬托白色的纹饰,但与蓝地白花不同的是,青地白刻花将钴料施于透明釉层之下,做法和呈色都与青花纹饰相同,故称「青地」。
例如图四为震旦博物馆所收藏的元代青地刻花白龙纹罐,造型呈大圆口、短颈、鼓腹之状,颈部环绕串枝菊花纹,腹部以波涛龙纹为主题,下方勾勒卷草纹,近底部为壼门纹边框内填云头圆珠纹。
罐腹处的龙纹用刀具刻划为浅浮雕状,龙身表面阴刻细密的鳞片,再用笔蘸钴料,勾画龙的眼睛、口鼻和整体轮廓,并在龙身四周画满激越奔腾的海浪,罩上透明釉后,高温烧制成纹。
细笔勾画的海水线纹紧密相连,铺排成汹涌澎湃的青色地子,使白色龙纹显得更加矫健与生动。
五、元青地白印花纹盘
青地白印花的做法也是元代的创新工艺,大多施于精品青花瓷上,除了搭配笔绘而成的青花纹样之外,也可以看到与青地白花的组合。
例如图五为震旦博物馆所收藏的元代青地白花凤鸟牡丹纹花口大盘,表面由内而外装饰四圈纹样,折沿处是用钴料直接绘画的如意云头纹,侧壁模印牡丹,盘底和盘心用细笔绘画凤鸟、缠枝菊及莲荷,这三圈纹饰周边皆用钴料涂地,分别烧成青地印花与青地白花之纹样。
类似的装饰亦可见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及伊朗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元代青花大盘上,这些体型庞大的青花瓷是配合伊斯兰地区饮食习惯所制作的外销商品,细腻繁复的纹样呈现精品青花瓷的特色。
元青花以传统为基础,结合各项工艺技术,开创出多元化的新风格。下期开始陆续介绍考古出土与国内国外重要的典藏,带领大家监赏元代青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