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0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古器物学讲座——明清单色釉瓷器专题➁ 明清红釉系瓷器

清康熙.宝石红茡荠尊+釉色红艳透亮,玻璃光泽强,口沿因流釉而出现胎白,底部积釉厚,属于郎窑红的特色。(图一)+图片来源:《故宫清瓷图录康熙窑+雍正窑》,图48。清康熙.宝石红茡荠尊+釉色红艳透亮,玻璃光泽强,口沿因流釉而出现胎白,底部积釉厚,属于郎窑红的特色。(图一)+图片来源:《故宫清瓷图录康熙窑+雍正窑》,图48。

红釉是以铜或铁为着色剂所烧成的釉色。铜红采高温还原焰烧,铁红则用低温氧化焰烧。二种着色剂的差异,再加上烧窑温度与窑内气氛的改变,会使成品产生不同的色泽与质感。

 

最早的红釉瓷可以溯源到唐代长沙窑的釉内红彩,经宋代钧窑之紫红斑,到了元末明初发展成全器红釉瓷。此后随着窑工程的进步,红釉品种增多,本文选取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火焰红及矾红五类,介绍明清红釉瓷的特色。

 

一、郎窑红

 

“郎窑红”是清康熙时期烧造的红釉瓷,由江西巡抚郎廷极负责督理景德镇窑务而得名,属于高温铜红釉,亦称“宝石红”。

 

图一为清康熙宝石红茡荠尊,圆形瓶口,颈部修长,腹部朝外扩出为扁圆形,内部施透明釉,外表施红釉,釉色红艳透亮,具有强烈的玻璃光泽。

 

由于釉料在高温中向下垂流之故,器口处的釉层较薄,口沿露出一圈胎白,底部则因积釉而呈深褐色。尊的器表内外皆有开片,圈底施白釉,有泛黄现象,俗称“米汤底”。

 

相同的釉色与釉面质感亦可见于清康熙宝石红观音尊上,是郎窑红的共同特色。

 

二、豇豆红

 

“豇豆红”也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主要见于清康熙时期,釉色滋润,略带粉质感,常见不均匀的粉红釉中掺杂红、绿苔点,近似豇豆之颜色而得名。

 

例如图二为清康熙时期的桃花红团龙纹太白尊,造型呈侈口、短颈、溜肩、半球形鼓腹之状,腹部暗刻团龙纹,口沿留白,颈部和腹部施高温铜红釉。红釉色泽浓淡不均,其中杂以绿色或黄绿色的斑块,呈色如豇豆一般,是康熙豇豆红的典型器之一。

 

在红釉瓷系中,豇豆红属于不易烧制的品种,目前所见的品类以瓶、洗、盘、尊等小型器物居多。由于铜红釉受到烧窑气氛的影响,色泽变化很大,故有“大红袍”、“美人醉”及“桃花片”等名称,皆以淡雅的风格著称于世。

清康熙.桃花红团龙纹太白尊+此器的红釉浓淡不均,其中杂以绿色或黄绿色的斑块,故有「豇豆红」之名。(图二)+图片来源:《世界陶瓷全集15清》,页33,图26。清康熙.桃花红团龙纹太白尊+此器的红釉浓淡不均,其中杂以绿色或黄绿色的斑块,故有「豇豆红」之名。(图二)+图片来源:《世界陶瓷全集15清》,页33,图26。

三、霁红

 

“霁红”是创烧于明代早期的高温铜红釉,以宣德时期的品质最佳,颜色深红,釉面失透少流动,呈色十分均匀。

 

例如图三为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的明宣德霁红釉高足碗,此器的口沿外敞,器壁以圆缓的弧度逐渐收窄,底下有高圈足,足底外撇。碗体内部施透明釉,外表施高温铜红釉,釉色深红均匀,釉面温润失透少流动,口沿处呈白轮状,是其特色。

 

宣德以后各朝皇帝倾力烧制铜红釉瓷器,但因难度较大,成功的佳作不多,直到清代康熙时期才又复兴起来,其颜色沉稳均匀,与鲜艳晶亮的郎窑红及粉润多变的豇豆红明显不同。

 

霁红器是皇帝专属之物,于郊坛祭祀、礼敬天地时使用,故亦称“祭红”,与霁蓝釉同享盛名。

明宣德.霁红釉高足碗+霁红釉的颜色沉稳均匀,釉面温润失透少流动,由于是皇帝祭祀用品,亦称「祭红」。(图三)+图片来源:《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页232,图218。明宣德.霁红釉高足碗+霁红釉的颜色沉稳均匀,釉面温润失透少流动,由于是皇帝祭祀用品,亦称「祭红」。(图三)+图片来源:《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页232,图218。

四、火焰红

 

“火焰红”属于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模仿钧窑器而创烧出来的新品种。此类器物以铜红为主色调,再掺入其他金属着色剂调成釉料,于高温中自然流淌,互相浸染,产生红、紫、蓝、白等变化。

 

乾隆时期承袭前朝的基础,继续制作“火焰红”窑变釉,成品参见图四之例。此器为清乾隆仿钧花式瓶,瓶口往外延展为折沿状,颈部粗长,腹部外扩,圈足外撇,与瓶口呼应,表面罩上以铜、钴等着色剂调成的釉料。釉料配合花棱形的器壁施作,经过高温还原焰烧成红、蓝并陈的颜色,浓艳的色调顺着器身流布,状如火焰一般。

 

火焰红的釉料流动大,器足底部时常与垫饼沾黏在一起,将垫饼分开之后必须经过打磨修整的工序,故有打磨痕迹,是此类器物的制作特征。

清乾隆.仿钧花式瓶+「火焰红」以铜、钴等着色剂掺杂为釉料,经高温还原焰烧成红、蓝并陈的浓艳色焰。(图四)+图片来源:《故宫清瓷图录+乾隆窑+嘉庆窑+道光窑》,图75。清乾隆.仿钧花式瓶+「火焰红」以铜、钴等着色剂掺杂为釉料,经高温还原焰烧成红、蓝并陈的浓艳色焰。(图四)+图片来源:《故宫清瓷图录+乾隆窑+嘉庆窑+道光窑》,图75。

五、矾红

 

“矾红”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制作工序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用高温将坯胎烧制定型,其次施黄釉,以略高的低温烧成底色,然后再罩上铁红釉,低温烧成红色。

 

例如图五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嘉靖矾红釉梨式执壶,壶身呈圆口、斜溜肩、鼓腹、圈足之状,左右两侧安装弯流与曲柄,顶部有盖,器面先施黄釉烧成底色,再罩上以铁为着色剂的釉料,低温烧成红釉。

 

此类低温铁红釉的呈色稳定,釉层容易剥落,剥落处可见黄釉底色。因为烧成率高,嘉靖时期颇为盛行,清代早期延续此项工艺,成品颜色近似珊瑚,故有“珊瑚红”之称。

 

明清红釉瓷在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衍生出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火焰红及矾红等不同的品类,变化丰富多彩。下期将以蓝釉为题,介绍明清时期的蓝釉系瓷器。

明嘉靖.矾红釉梨式执壶+「矾红」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色泽温润,釉面无流动,颜色稳定,烧成率高。(图五)+图片来源:《颜色釉37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页31,图28。明嘉靖.矾红釉梨式执壶+「矾红」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色泽温润,釉面无流动,颜色稳定,烧成率高。(图五)+图片来源:《颜色釉37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页31,图28。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