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枝花果纹是明代青花瓷器的新兴纹样,尤其盛行于永乐时期,广泛出现在瓶、壶、罐、尊、碗、盘、烛台、水注、托盘等器物上。它们都以小笔勾画法绘画,主干短而斜曲,其上有二〜四个分枝,枝上缀饰花朵或瓜果,叶片歧出两侧,叶尖翻转如在风中舒展。
由于永乐折枝花果纹会随著器物的高矮胖瘦布局在不同的部位上,与缠枝花卉、卷草纹及各式边框纹样互相搭配,产生同中有异的风格,以下选取梅瓶、盖罐、执壶及碗等品类,说明永乐折枝花果纹的组装设计。
一、梅瓶设计
梅瓶呈小圆口、短颈、肩部上耸,腹部上宽下窄之状,因为瓶腹深长,若以折枝花果纹作主纹时,会采上下二列的形态布局。
例如图一为明代永乐时期的梅瓶,肩部以下分成三区绘画纹饰,肩部用双线勾勒如意云头纹边框,框的内外分别填饰折枝莲与其他花卉,腹部绘画八株折枝花果纹,近底部用壸门纹边框内填花卉及卷草纹装饰。
由于瓶腹上宽下窄之故,折枝花卉和折枝果纹分别居于不同的部位,而且折枝果纹采二分法环列两圈,花果纹的形体也依器面宽窄形成上大下小的现象,并以交错排列的方式让视线产生上下波动之感。
相同的纹样设计亦可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上。
二、盖罐设计
盖罐包含盖子和罐身二部分,前者呈覆盆状,后者则是大圆口、短颈、耸肩、鼓腹外扩的造型,若以折枝花果纹为饰时,也是绘于罐腹上面,作为全器的主纹。
例如图二为明代永乐时期的盖罐,盖顶突出宝珠形的盖纽,盖纽外侧环绕如意云头纹边框和带状莲花纹。罐身颈部留白,肩部以三束线纹勾勒五个较大的如意云头纹边框,框内填饰折枝花卉,犹如女子衣饰上的云肩,硕大的腹部绘画五株折枝果纹,近底部以卷草纹为饰。
折枝果纹包含石榴、枇杷、葡萄等瑞果,与云肩纹内的折枝花卉纹交错排列,枝叶由下向上、往左右两侧开展,正是顺著盖罐器形所作的设计。类似的器物亦可见于上海博物馆的典藏中,提供读者鉴赏的参考。
三、执壶设计
执壶的造型以玉壶春瓶为主体,瓶口上方加盖,左右两侧附加长流和曲柄,表面布满纹饰,而折枝花果纹大多位于腹部的正背两面,作为全器的主纹。
例如图三为明代永乐时期的执壶,盖面是壸门纹边框和带状莲纹,颈部为蕉叶纹与带状莲纹,长流及曲柄分别为卷草纹及朵花纹,腹部分为前后二半,二者皆以菱花形边框开光,开光内部分别绘画折枝双桃和折枝枇杷,开光外侧以折枝花卉环饰两旁,形成左右依附的关系。
相同的纹样普遍见于同一时期的执壶上,如江西省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所出土的明永乐青花开光双桃纹执壶与青花开光花果纹执壶都有类似的图案。
四、碗内壁设计
永乐时期的青花碗有敞口、直口、斜壁及弧形壁等变化,由于口径大、内部一览无遗,所以碗体内外皆有纹饰,若以折枝花果纹装饰时,碗内和碗外亦有不同的设计。
碗内设计如图四所示,此器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碗口直、器壁圆弧下收,内底丰圆,具有圈足。碗体内外皆有纹饰,外壁是带状灵芝纹与带状牡丹纹,内壁以折枝荔枝为主纹,周边绘画折枝菊花、莲花、牡丹花等六株花卉,口沿勾勒一圈卷草纹。
碗心处的荔枝纹分成三枝开展,根茎处向上弯曲,形成圆的构图,六株折枝花卉的枝叶朝外伸展,轮廓近似倒三角形,正是配合碗壁外宽内窄所作的布局。
五、碗外壁设计
碗的外壁是环绕于碗体外侧的器面,其表面形状和观者视点皆与碗内不同,绘画折枝花果纹时,自然会有其他的安排。
例如图五为明代永乐时期的青花碗,此器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直口、直壁、器腹较深,底下具有圈足,折枝花果纹分别居于碗的内外,碗心处绘画一株折枝菊花,碗外壁环列桃子、石榴、枇杷、柿子等四种折枝果纹,近底部衬以莲瓣纹。
由于碗的外壁面较窄,折枝果纹不宜竖向放置,又因为观者采侧面角度欣赏,而且必需转动碗体才能浏览全部,所以折枝果纹采斜角30°姿态,前后呼应,在简洁的画面中呈现轻灵的美感。
永乐时期的折枝花果纹虽有固定的形态,但在不同的器形上就有相异的安排,呈现出同一样稿、不同组装的趣味。下期本专栏将以特殊造型为题,介绍僧帽壶、葫芦瓶、四方炉、卧壶及军持的形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