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北京故宫博物院隆重展出《清明上河图》原作,金秋十月的上海,震旦博物馆馆长张临生,为不能亲临「石渠宝笈」现场观画的人们,带来了一场《清明上河图》品读会。张馆长结合自己对宋朝文化的悉心研究,将这幅传世名画的精妙细节娓娓道来,生动解读了盛世图景之下的民生百态。
十年因缘
张临生馆长是一位地道的「宋朝的粉丝」。她曾坦言自己想「穿越到宋朝」,因为「那是中国人刚刚开始研究古文物的时代,非常有趣」。她也曾出版过书籍《繁华之城:东京梦华录》,将自己研磨的宋朝生活百态向大家娓娓道来。读者们如若手持长卷,跟著馆长走进了这座千年的繁华之城。
张馆长与《清明上河图》的首次邂逅,是在10年前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当时,有人拍下了她仔细端详画卷的侧脸,这张照片成为了当天演讲幻灯的首页。10年后的今天,《清明上河图》又一次在北京故宫展出,并且是全画铺开,所有细节悉数呈现在观众面前。张馆长自觉与这幅传世长卷之间有著奇妙的因缘
盛世微观
讲座开篇,张馆长介绍了画作的背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首都开封(又叫「东京」)的繁华场景,彼时的开封拥有居民和驻军共计约170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画的视觉中心是飞跨汴河两岸的「虹桥」,由此延展开去,桥上桥下,岸上两侧,密密匝匝地布满了各式人物和建筑,让人得以一窥宋朝的市民生活百态。
张临生馆长作为博古通今的向导,从宫城大内开始,带领现场观众于当年热闹的汴京城转了一圈。徽宗皇帝曾与百姓在哪个建筑物内一同观赏节目、哪里有脚店、哪里有酒楼、香药店等等,张馆长都作了趣味性的介绍,使观众感受到北宋汴京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张馆长提到,她个人最喜欢香丰正店这一部分,画面提供了很多可读取的信息,比如在人物刻画方面涵盖男女老幼各色人等,有人送外食进来,有人入内消费,非常热闹。香丰正店的建筑也是当时酒肆的典型,彩楼欢门带著S形的仙鹤装饰。另外,张馆长也从画面细节中挖掘了历史流转的痕迹,如桥基处衔接砖块的「蝴蝶扣」(又叫「银锭扣」),代表了古代建筑工匠的高超智慧。同时期西方的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以及后来梵底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在他们的建造工法中,都是用一条粗宽的像订书针形状的铜条,扣住相邻的石块,极为粗糙。相形之下,逊色多了。讲解中,张馆长不时引申画中场景人物,穿插一些幽默的历史故事,引来哄堂大笑。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汴河两岸高低起伏的喧嚣和热闹犹在耳畔,声声不绝。大家意犹未尽,争先在问答环节向馆长提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现场讲座时间有限,馆方还特地开辟线上提问,让馆长于线上为大家作答。
新时代的博物馆
二十一世纪是图像的时代,图像文本处处可见。当人们独自面对《清明上河图》长卷时,即使倾时久久,却难免收获甚微。这说明,品图观展,需要有一定的文史素养,需要有专家引导读解,才能理解其中奥义。张馆长的这一堂直观生动的历史课,让大家得到前所未有的趣味与启发。
震旦博物馆一直致力于组织并开展丰富的专家讲座,专题导览,艺文教育活动,为大众提供引领文化知识学习的平台,希望大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静心走进博物馆,细品古今文化,积淀人文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