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9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白领之夜系列讲座回顾 艺术的迁徙与融合——晋唐时期外来艺术的汉化(上) 主讲人——胡炜(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希腊化艺术、波斯艺术、佛教艺术都经由中亚进入中原。晋唐时期,外来的绘画技法对中国绘画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中国也对外来艺术进行着符合民族审美的选择和融合。2021年12月17日震旦博物馆白领之夜讲座,同济大学胡炜老师结合中国绘画技法的历史发展,谈外来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以及晋唐时期中外艺术的迁徙与融合。

 

中亚地区的艺术遗产

中国的西部曾经有两大重要的文化地区,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一)里的粟特地区、大夏地区和犍陀罗地区,由于战争和统治王国的更替,都同时融合了波斯文化和希腊文化。

图一: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前4世纪)图一: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前4世纪)

例如,《米洛的维纳斯》(图二)是一件典型的希腊化艺术作品,「希腊化」意即它并不是在古希腊时期所创造,但它严格按照了古希腊时期,尤其是鼎盛时期所创造的艺术法则。比如站立姿态的「对立均衡原则」,原本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雕塑站立特点是呆板对称地一前一后站立,但在古希腊时期突破形成了新的站立方式,这种方式使它变得更加贴近人所具有的特点,是呈对角线的协调的美,也符合人的自然状态和身体比例。

图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米洛的维纳斯》图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米洛的维纳斯》

再来看中国的一个典型波斯文化案例:北周萨保安伽墓的围屏石榻。在北周时期的国都长安(今西安),有来往经商的粟特外族人,萨保就是其中的头领。老师展示了石榻的局部画面「骑马射狮」(图三),而这样的图像最早出现在波斯王宫殿墙的浮雕上。在此后的波斯萨珊国王夏普尔二世骑马猎狮纹鎏金银盘中也能看到同样的图像。

图三:北周萨保安伽墓的围屏石榻(局部)图三:北周萨保安伽墓的围屏石榻(局部)

「天竺遗法」与「曹衣出水」

外来文化影响中国绘画的两个代表特点就是「天竺遗法」与「曹衣出水」。「天竺遗法」是印度传至中国的绘画技法,又称凹凸法,即在形象轮廓线条内通过深浅渐变的色彩晕染等方式产生一定立体感的画法。「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

 

老师以阿旃陀石窟第1窟左壁的壁画《持莲花菩萨》(约580年)局部(图四)为例,我们看到其鼻梁、下巴、前额和两颊仿佛凸起,而眼窝、鼻子两侧、人中和脸的两颊则凹下去,这样一种凹凸(立体)效果所用的方法就是明暗。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就已经提到,在古希腊就已经发明了光影,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立体感效果。

 

「曹衣出水」意即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捞出。这一特点最早体现在佛像样式上,西方艺术进入到中国主要依赖于佛教传播,作为传教的重要载体,艺术品被大量带入中原地区。从犍陀罗时期的立佛、马图拉地区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到云冈石窟的北魏佛像,都能看到衣服是贴体的。而这也是来自于希腊艺术样式的典型特徵。

图四:壁画《持莲花菩萨》局部,阿旃陀石窟第1窟左壁,约580年。图四:壁画《持莲花菩萨》局部,阿旃陀石窟第1窟左壁,约580年。
长按识别聆听音频长按识别聆听音频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