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僧帽壶设计
僧帽壶因壶口近似僧人头上所戴的帽子而得名,造型如图一所示,口沿由前向后逐级增高,颈部粗长,腹部外扩,底有圈足,颈部一侧突出长流,流口呈三角形,另外一侧附加曲柄,纹饰依照器形布局。
壶口内侧描绘带状花纹,外侧环绕带状灵芝纹,颈部面积较宽,前后各绘一条龙纹,龙纹周边布满缠枝莲花,以穿花龙作为全器的主纹。肩部垂覆一圈如意云头纹边框内填折枝莲,近底部环饰壸门纹边框内填灵芝纹,是青花瓷器的传统纹样。
壶腹最宽处书写一圈藏文,其意为「日平安,夜平安,阳光普照皆平安,日夜永远平安泰,三宝护佑永平安。」文字上下留白,以突显文字的吉祥之意。相同的器物亦可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中,是宣德僧帽壶的特有风格。
明宣德 青花葫芦瓶 葫芦瓶上小下大,主纹集中于腹部,配合圆形的器面布局龙纹和祥云等纹样。(图二) 二、葫芦瓶设计
永宣时期的葫芦瓶造型如图二所示,小圆口,向下外扩为圆鼓状的瓶头,颈部收窄,肩部圆缓下斜,腹部呈扁圆形,器底有委角长方形的圈足,颈部和肩部之间附加绶带形的双耳。
口沿勾画三角形折线纹,瓶头外鼓处环绕卷草纹,颈底以朵花纹为饰,腹部正背面描绘云龙纹。龙纹首上足下,四肢展开,长条状的龙身作S形的转折,头顶鬃毛成束飘起,肢肘处的关节毛横向飞扬,周边填饰云纹、火燄纹及海水纹,形象生动有力。
由于此瓶上小下大之故,上半部仅以少量的装饰纹样作局部性的点缀,主纹置于圆阔的腹部,配合圆形的器面布局,是此器的特殊之处。类似的设计亦可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葫芦瓶上。
三、卧壶设计
卧壶又称大扁壶是模仿阿拉伯金属扁壶的外来形制,造型如图三所示,具有小圆口、短颈及扁圆腹,腹部背面平整,中间内凹,表面露胎无釉,所以纹饰集中于颈部、腹部正面及侧面等处。
颈部以凸棱分为上下二层,上层环绕带状花卉,下层环绕海水波涛纹。壶腹正面分为三圈纹样,外圈是细笔勾画的海水波涛纹,中圈为数种花卉所结合的缠枝花纹,内圈凸脐处绘八角形纹,每个尖角内部填饰叶形纹,中间绘画一朵卷枝莲纹,八角外侧以细密的海水波涛作为地纹。
全器以外圆、中圆及内圆作三环形的主纹设计,是此一品类的特色,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卧壶即可作为对照的参考。
四、四方炉设计
四方炉是宣德时期特有的品类,造型如图四所示,炉口呈长方形,口沿向外出唇,颈部略短,腹腰处朝外鼓出,器底具有矮台式的座足,足底外撇为折沿状,形制颇为典雅。
此器表面布满青花纹样,器面较窄的炉口、颈部及座足以装饰性纹样为饰。炉口上面描绘缠枝灵芝纹,颈部横向排列朵花纹,并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座足边缘勾画如意云头纹。
炉身宽阔,依其前后左右、彼此对称的四面形制绘画四个菱花纹边框,俗称「开光」,框内绘画二只凤鸟,一上一下回旋环绕,凤鸟周边填饰缠枝莲花纹,构成双凤穿花的图案。类似的方形腹部与开光纹饰亦可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中,是宣德四方炉的特色。
明宣德 青花军持 此器配合器身变化,在各部位装饰缠枝花卉。(图五) 五、军持设计
军持是佛教中的净手器,也是受外来造型影响的形制,造型如图五所示,主体部分呈盘形口、长颈、溜肩、鼓腹之状,底下为喇叭形高圈足,腹部延伸长管状的壶流,流口与盘形口等高。
口沿内侧和长流以缠枝花卉纹为饰,盘口外底环绕圆形点珠纹,颈部和腹部通体绘画缠枝牡丹纹,腹部下方为朵花纹,其下突起棱纹一圈,近底部环饰壸门纹边框,框内填饰瓣纹。圈足表面亦以多层纹样装饰,由上至下为弦纹、简化回纹、瓣形纹、如意云头纹及圆形点珠纹等等。
所有纹饰依照军持的身形变化而布局,风格与江西省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的军持雷同,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明代青花瓷里的特殊造型虽然模仿自外来器物,部分纹饰也是外来题材,但是组装方法仍然延续故有的传统,采因形制宜的方式,按照器身曲折而设计,使这些器物呈现融合式的组装风格。
本年度的专栏至此告一段落,下期将依惯例为各位读者介绍桌历上的精品,欢迎旧雨新知继续给予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