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月2日电(沈梅)
沉稳干练,是很多人对家具品牌震旦集团掌舵人袁蕙华的第一印象。从震旦到复旦,求知若渴的袁蕙华怀揣着战略决策与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重返校园,对自己的管理和金融知识体系做了一次全方位的更新。作为复旦大学-台湾大学EMBA项目的第三届学生,她在这里收获到令企业基业长青的动力之源,同时也锤炼出“驭变而行”的心理韧性。
清晨的黄浦江畔,屹立于上海陆家嘴的震旦大楼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大众也许很难想象,1965年,“震旦”还是一家由创办人陈永泰先生白手起家创立的代理打卡钟、打印机的小公司。这家“小而美”的企业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风云,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如今已成为办公室自动化(OA)领域和办公家具产业的佼佼者。
在袁蕙华看来,三十年前震旦集团选择从海峡对岸转向大陆投资并设厂,是企业经营模式的一次重要转变。“我们由此从通路商变成了制造商,经营范围也从中国台湾、美国、日本及新加坡拓展至整个大陆市场。”
在不断扩大经营范围的过程中,震旦集团始终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与新潮流、新趋势同频共振。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袁蕙华敏锐地意识到,随时随地办公已经成为常态,去中心化、混合式的新型办公形态将日益普及。“考虑到未来的办公空间会更加丰富多元,我们提出了Activa 灵动办公理念及解决方案,将工作场域分成专注、协作、学习、社交和放松五种模式,为创新型企业打造灵活办公场景,提供更好的办公体验。”
疫情期间,震旦以顾客需求为核心,在OA领域快速发展出未来企业办公零接触的解决方案及商业模式,推出了包括整合视频会议、云端人力资源系统、员工健康管理等各项软、硬件在内的完整“办公防疫解决方案”。
作为一家致力于弘扬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企业,震旦还开创性地在家具设计中融合了古器物学的形纹设计理念,打造出极具文化底蕴的“产品DNA”,为家具注入彰显民族文化与思想的生命力。
在震旦家具中,随处可见古代玉器、青花瓷上常见的图腾与造型。袁蕙华强调,“古老与现代并不是反义词 ,而是事物发展的时间上有先有后,本质上没有矛盾与冲突。”在她看来,从传统文化汲取灵感,反而可以助力中国家具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趋势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出海”之路。
开拓视野谋定而动
对袁蕙华而言,企业的每一次转型与突破、升级与飞跃,都离不开知识更新带来的前沿视角和不竭动力。“在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迈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过程中,我常在专业人才的引进和组织的弹性运作上遇到痛点。要想寻找破局之道,就需要终身学习。”
2010年,袁蕙华进入震旦集团董事会,开始担任震旦博物馆董事长,迎来了职业生涯中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面对全新职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她希望展开一次全新的“自我升级”,通过系统化学习实现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构建更精准的决策力。
作为生活在上海的台湾人,决心再度求学的袁蕙华很自然地锁定了具有百年底蕴的“江南第一学府”——复旦大学。“要选就选最好的。复旦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与台湾大学合办的EMBA项目整合两岸产业优势、分享两岸商业智慧,无论从师资还是课程设置上来看都非常适合我。”
经过两年的深度学习,袁蕙华明显感到了自身的变化。“以前我做很多决策的时候会比较依赖财务数字和直觉,而现在我可以从更加广阔的视野出发,运用综合性的工具来做判断。”
除了企业决策力和前瞻力的提升,在与优秀的教授、师长以及同学的交流过程中,袁蕙华也受益良多。“EMBA项目让我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精彩的人生故事,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和意气相投的同窗们在一起对话切磋,袁蕙华笑言“开心又自在”。
作为第三届复旦-台大EMBA项目的班长,袁蕙华对班集体抱有十分深厚的感情。毕业后,她出任复旦大学EMBA台湾同学会会长,身体力行地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增强不同年级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次,为了庆贺复旦管院政立新院区的落成,她带头捐赠了新院区的办公用品,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学院发展,助力母校建设。
得益于管理教育的赋能,袁蕙华正加速奔跑在推动企业从家具制造商向空间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通过智慧空间解决方案,塑造未来办公新形态,使民族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未来,她将不断挑战自我、砥砺革新,以自身经历为蓝本,为更多当代中国女性企业家提供“她力量”的启迪和灵感。